悲慘的里程碑:美國新冠死亡人數超20萬,一場美國式失敗
在美國新冠疫情的上揚曲線上,已見證過一個又一個創紀錄的數字,現在又跳出一個更觸目驚心的數字——當地時間9月22日,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超過20萬,位居全球第一。這距離美國出現首例死亡病例不滿7個月,距離美國10萬死亡病例不到4個月。
美國媒體稱之為“一個毀滅性的標誌”、“一座悲慘的里程碑”。人們不解,一個最發達的超級大國何以在半年多時間葬送20萬條鮮活生命?以如此方式實現“美國優先”似乎過於反諷。
20萬啥概念
20萬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67天中每天都在發生“9·11”(“9·11”死亡人數近3000);
相當於猶他州鹽湖城的總人口;是美國越戰死亡人數的3倍左右;
約佔全球新冠死亡人數五分之一(美國總人口僅佔全球4%)。
美國媒體稱,這一數字遠遠超出許多公共衞生專家在今年春季所預測的死亡人數。早在3月份,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預測,美國新冠死亡總人數將在10萬至20萬之間。《時代》雜誌稱,這一預測被證明是悲劇性的低估。
福奇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大衞·切倫塔諾在接受美媒採訪時都不約而同地對20萬表示“震驚”。
除了以20萬死亡病例高居全球榜首,美國的新冠病例總數也仍然穩居世界第一,目前已破686萬例。路透社稱,儘管新增病例已較7月峯值下降約50%,但美國平均每日近4萬例的新增幅度,在發達國家中依然最高。
國家失敗
世界頭號經濟體,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應對突發重大疾病能力在全球衞生安全指數中排名第一。然而,在新冠疫情面前,美國的確診和死亡病例均為全球之最,死亡人數更是突破20萬大關。如此巨大反差,令人匪夷所思。
就連美國媒體也流露出一種戰疫完敗的沉痛感。
9月2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時代》週刊封面以黑框構圖,畫面中間是碩大醒目的數字“200000”,下面是兩行紅色小字:“一場美國式失敗”。這是《時代》雜誌在“9·11”恐襲後第二次採用黑框封面,顯然已將疫情災難與當年的恐襲相提並論。
那麼,美國是如何輸掉這場“戰疫”的?為何付出了20萬條生命的代價?
其中或許有很多解釋,但綜合外媒及觀察人士的分析,歸根結底,這是面對公共衞生危機的現代治理失敗。
從一開始的認知失敗就邁出了錯誤的第一步。疫情發生之初,特朗普政府就不是以嚴肅認真、高度重視的態度對待這一公共衞生危機,而是選擇淡化、輕視新冠病毒的危害和嚴重性。從“大號流感”到“奇蹟般消失”,這些輕描淡寫的説法人們至今記憶猶新。
美國資深記者、“水門事件”主要報道者之一鮑勃·伍德沃德在新書《憤怒》中披露,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2月份就知道這種病毒多麼可怕,但他一直有意淡化疫情威脅。特朗普對此辯稱不想製造恐慌。
意識決定行動。當第一粒“認知”釦子沒有扣好,後續的“行動”釦子就會一一散開,乃至掉落。
英國《衞報》與美國VOX新聞網總結出特朗普政府由於漠視疫情導致的幾項重大失誤:
其一,醫療防護裝備供應不及時、不到位。即便發生醫護人員死亡悲劇後,政府仍未引起重視。
其二,病毒檢測嚴重不足。白宮不願讓聯邦政府參與全國範圍內的檢測工作以控制疫情,至今也沒有要解決問題的意願。
其三,信息發佈出現致命誤導。特朗普一直蔑視戴口罩,也不鼓勵民眾戴口罩,本人直到7月11日才在公共場合戴口罩;他還宣稱羥氯喹是“一種神奇藥物”,可治療新冠,甚至一度稱注射消毒液可幫助消滅病毒。
其四,無視專家意見,不尊重科學。在疫情問題上,特朗普與專業衞生官員屢起衝突。
其五,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就急於“解封”重啓經濟,放鬆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湯蓓認為,美國新冠死亡人數突破20萬,無疑是執政者的治理失敗。她説,在社會治理方式中,有所謂“安全化”治理,即把問題提高至政治議程的最優先級地位,以此動員舉國之力乃至軍事力量去應對。但是,特朗普政府卻把“安全化”變成“政治化”,具體表現是疫情簡報會的主角本該是公共衞生專家,卻變成特朗普的個人秀;總統把疫情相關議題當成政治工具和競選武器,導致整個國家無法有效動員。
政治算計
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如果能認識到失誤並及時糾偏,或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但是,特朗普政府卻一錯再錯,不斷將疫情政治化,瘋狂“甩鍋”,甚至自欺欺人標榜防疫得力否則情況更糟。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當被問及美國新冠死亡人數達到20萬時,特朗普説“這是一個恥辱。”但是,特朗普接下來的回答顯然把“恥辱”歸於他人而非自己。
他一邊慣性“甩鍋”,歸罪中國;一邊自誇若非自己應對得當,可能會有250萬人死亡。
在當地時間9月22日的聯大一般性辯論講話中,特朗普又提“中國病毒”和“中國責任論”。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予以有力批駁,反譏美國在傳播“政治病毒”,稱美方對中國的攻擊指責毫無事實依據。
有評論指出,美國新冠疫情愈演愈烈背後不乏政客的政治算計。儘管世界衞生組織在疫情暴發伊始就對各國拉響警報,但美國一些政客優先考慮的不是民眾的生命健康,而是經濟、選舉乃至股市表現。
美國疫情之所以出現猛烈反彈,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宋國友認為與當政者出於政治考量而作出的不負責任行為高度相關,比如無視衞生專家警告強行重啓經濟、組織大規模競選集會為選舉造勢。
《衞報》指出,比起控制疫情,特朗普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連任前景。如今他又將疫苗作為押注大選的工具,急於推出疫苗,而無視安全原則。
制度弊端
分析人士指出,20萬人的死亡數字還暴露出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存在的制度弊端。
宋國友表示,政治層面,聯邦與州分權不利於美國政府集中力量、統一認識去抗擊疫情;兩黨對立的極化政治也掣肘防疫。經濟層面,過於偏重市場導向為防疫埋隱患。比如檢測一度收費過高、醫保不能全面覆蓋,阻礙民眾第一時間發現是否感染,從而耽誤救治。社會層面,美國的社會政策不能確保族羣公平,使非洲裔和少數族裔感染和死於新冠的風險更高。
美國疾控中心8月發佈統計報告顯示,在新冠患病率方面,美國印第安人是白人的2.8倍,非洲裔是白人的2.6倍,拉美裔是白人的2.8倍;在病亡率方面,美國印第安人是白人的1.4倍,非洲裔是白人的2.1倍。
《衞報》稱,儘管種族差異在疫情早期就已顯現,但特朗普政府並未採取相應措施。相反,他試圖消除種族不平等帶來的影響,將少數族裔易感染或死於新冠歸咎於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基礎疾病造成的健康脆弱。
醫療制度的不公平加劇美國底層民眾的困境。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文章説,美國有數千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新冠重症監護費用卻高達數萬美元,低收入人羣患病後,“通常會拖着不看醫生,不是因為不想康復,而是因為根本沒錢看病”。
湯蓓指出,美國社會貧富差距、種族不平等問題,在這次公共衞生危機中得到充分暴露。相比富有階層,社會底層羣體之所以更易感染新冠,固然與其健康狀況不佳有關,但是背後也存在結構性原因,比如經濟差距擴大、政府對醫保、教育和就業減少支持等,底層民眾往往受到最大傷害。
面對20萬這個黑色數字,美國媒體陷入深刻反思。
VOX新聞網指出,是政府的應對無方和國家的結構性劣勢導致如此多的美國人喪生。
《時代》週刊更是沉痛自剖:“這是一場在多層面、跨黨派的失敗。我們不信任媒體、科學家和專業知識;我們對待個性的文化態度;我們衡量生命的方式。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共同導致了可怕而不充分的疫情應對措施。新冠疫情削弱了美國,讓它暴露出系統性的分裂,以及一條橫跨於政府承諾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不是終點
20萬固然令人“震驚”,但還不是終點。目前,美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約800例,死亡人數還會繼續攀升。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預測,到今年年底,美國可能會有41萬人死於新冠。
專家也對前景不樂觀,認為隨着秋冬季到來,美國控制疫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湯蓓表示,美國防疫面臨多重挑戰,一是進入秋冬季節將面臨新冠與流感疊加的雙重防疫壓力;二是可能會出現更多社會聚集。比如學校開學、11月大選現場投票、再度爆發遊行示威,以及人們因天氣寒冷而待在室內,這些都容易引發聚集性事件。三是疫苗尚無法獲得。從投產到大規模接種還需要時間。四是美國領導人現在對疫情的態度是接受既成事實,且逐步使其合理化、把問題外部化,而不是以理性和科學態度積極防控疫情。因此,美國要在今年遏制住疫情幾無可能。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