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孫曉媛 彭俊):廣西靖西市南坡鄉地處祖國南疆邊陲,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靖西縣組織領導人民羣眾開展革命鬥爭較早的一個地方。
近年來,南坡鄉依託“邊關黨旗紅”黨建示範帶,對撤併後的逢雞小學校舍進行全面改造,建成了一所市、鄉、村三級共享共用的邊境“國門黨校”,這所黨校在南坡鄉的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由舊校舍改建而成的黨校大樓 孫曉媛/攝
黨建引領強產業 鄉村振興致富路
南坡鄉地處大石山區,是傳統農業鄉。鄉黨委副書記陸彩琦告訴記者,這裏耕地面積2.08萬畝,其中石旮旯旱地佔到90%以上,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地”之稱。
在開展脱貧攻堅之前,這裏曾有7個貧困村,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户1860户7484人,貧困發生率居全市第三位。
為帶領羣眾拔掉“窮根”,南坡鄉創新黨建模式,不斷育強黨員致富領路人和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發展模式,將黨支部和黨建培訓教育基地建在產業鏈上。
黨校內的歷史展館 孫曉媛/攝
通過技術培訓指導、技術跟蹤指導、貼息貸款、化肥農藥物資獎補等有力措施,南坡鄉不斷引導農户主抓水果和桑蠶兩大產業。
截至目前,全鄉養蠶 8000多張,交售鮮繭60萬斤,羣眾售繭收入1560萬元。全鄉水果種植面積2.3萬畝,預計全年產量2250噸,產值8500萬元。
黨員帶頭開新局 甘當村民“主心骨”
在南坡鄉大石山區深處,53歲的老黨員黃文學以帶富一方為己任,帶頭幹給羣眾看,帶領羣眾一起幹,把小小的“蠶蟲”做成了脱貧致富的大產業。
創業總是艱難的,不懂技術,學!沒有資金,借!他積極參加上級技術部門舉辦的各種種桑養蠶技術培訓班,虛心向技術員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精心護理桑葉與飼養蠶苗,2012年黃文學種植桑園面積達20畝,全年共養蠶11批40張,收入近5萬元。2015年,黃文學養蠶收入突破10萬元。2019年,收入又躍升一個台階,60畝的桑園收入達50萬元。
致富不忘眾鄉親,一生飽嘗艱苦初嘗甜頭的黃文學,更希望鄉親一起發家致富。
村民如今已經實現了半自動化養蠶 孫曉媛/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隨着全鄉桑園面積的不斷擴大和養蠶規模的不斷增大,他利用自家三層樓住房和自家蠶房,創辦成立種桑養蠶“農家課堂”教學點,對兄弟鄉鎮及縣份羣眾開展學習培訓,參訓羣眾達3000多人次。
從最初的一名新蠶農到現如今的致富帶頭人,黃文學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責任。
昔日星火燎原處,今朝奮鬥老區人。
靖西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志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所‘國門黨校’就是一個連隊,一個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坡人民以自強不息、石縫求生的南坡精神,把貧困山區變成富裕安康的家園,順利完成了脱貧攻堅任務,南坡鄉貌發生了歷史性鉅變。
新時代,南坡人民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