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漫步新天地的市民會發現,位於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外部擋板已全部去除,修葺一新的舊式石庫門樓房終於亮相。站在街角望去,清水牆外立面較從前更為鮮亮,二樓的漆紅雕花木窗在陽光照射下光澤熠熠。
去年11月18日,中共一大會址和博文女校舊址修繕工程正式啓動。近日,項目負責人牛凱告訴前來探訪的記者,修繕工作已全部完成,會址內部正在進行最後的細節整改。回溯整個修繕歷程,雖然時間不算長,但各種講究不可謂不多。
滿足“三防”要求
中共一大會址所在的房屋建於1920年,是一棟坐北朝南的二層石庫門小樓。距此不到200米的太倉路127號,一幢獨立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矗立在高樓大廈之間,這裏是博文女校所在地,100年前,一大代表們在開會期間曾住宿在此。
(工人對門窗進行最後的細節整改)
兩處舊址都是典型的磚木結構建築,具有百年曆史,圍繞它們進行的修繕,自然要在“木頭”上下功夫。牛凱告訴記者,中共一大會址和博文女校舊址共保留有3000多平方米的木構飾面,包括木門、木扶梯、外牆木裙板、木地板等。在歲月的侵蝕下,部分木構件已經殘破甚至朽壞,對其的修繕需滿足防蟻、防腐、防火這“三防”處理要求。
説到這,牛凱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了一張修復前拍攝的照片,這是一塊從博文女校舊址取出的木構件,內部已被白蟻蛀蝕得坑坑窪窪,“用手按上去軟綿綿的”。腐爛的木構件必須更換,博文女校舊址共更換了6根7米長的木質承重柱,原先的木地板也全部進行了更換。
修繕使用的木頭也有講究,如果採用全新的木頭,很容易變形扭曲,因此必須使用經久耐用沒有破損的老木頭。為此,施工方跑遍了上海周邊的木材廠,收集到一批從老建築上拆下來的老木頭,至少已有近百年曆史。
木構件並不是更換一下那麼簡單,為了符合“三防”要求,還得使用一種叫作“廣漆”的傳統工藝。這項工藝在中國有很古老的歷史,主要用於廟宇等古建築的修復。整個工藝需進行12道工序,修復後木構件表面呈現出厚重的暗紅色。
由於木構件眾多,修繕現場的防火責任重大。施工方定下規矩:修繕現場不能出現一顆“火星子”!為此,金屬構件的焊接製作全部採用“廠外加工、現場安裝”的方式,油漆等可燃性物料嚴禁存放在施工現場,每天一早由工人從倉庫運到現場,晚上收工時再運回倉庫。
綜合考量多種因素
老建築的修繕,不能僅就建築而言建築,更要對氣候、温度、地理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上海是個多雨的城市,兩棟建築均為清水磚外牆,雖古樸厚重,卻對建築的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磚牆在雨天不滲水,成為施工方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為了説清防水原理,修繕項目副經理趙為華特意領記者來到中共一大會址二樓的清水牆外立面邊,進行現場“解説”,記者用手撫摸牆體,略感陰涼和粗糙。趙為華解釋説,在修繕時,他們將紅磚粉和青磚粉按照固定比例調和,並特別加入了防潮劑、增強劑等現代化學制劑。
(對牆面細節進行最後整改)
由於清水牆外立面並未全部進行更換,只針對破損處進行修繕,牆面還需塗上一層拼色劑,目的是讓新舊磚塊的顏色儘量接近,從而不顯得突兀。此外,塗在牆面上的憎水劑,是一種外牆專用的防水劑,具有抗酸鹼、耐老化、防潮、防黴等特點。
相較於木構件,磚石的修繕中,牢固性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在屋頂修復過程中,要用到一種黏合劑,製作時需將稻草摻和在石灰中,等待3—6個月,待稻草自然分解後製成紙筋石灰,再將紙筋石灰與黃沙按固定比例調製,這樣製成的黏合劑能保護瓦片歷經風吹日曬不易開裂。
為了符合“修舊如故”的原則,施工方在很多細節上進行了特別的設計。例如,博文女校舊址的牆面勒腳由原先的斜面改為了圓弧面。所謂勒腳,是指房屋外牆和室外地面接觸並加厚的部分,能夠起到防止雨水侵蝕牆體的作用,從而提高建築物的耐久性。“看似是一處很小的細節改動,卻是經過大量考證後確定的最符合當年建築原貌的設計。”牛凱向記者強調。
為將來的修繕留底
老建築的修繕,既要符合“修舊如故”的原則,更要將現代功能和傳統形制進行有機融合,使得建築既有歷史風貌,又能適應現代的參觀需求,為此,室內機電設備的更新是此次修繕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共一大會址和博文女校舊址的修繕,均增加了全新的消防、噴淋和空調系統。在博文女校舊址內,特別用中央空調代替外掛式空調,使得牆壁乾淨整潔,為了隱藏放置在二樓露台上的空調機組,提升參觀體驗,施工方還特意使用了具有模糊化效果的水波紋窗玻璃。
(中共一大會址外景)
“除了修舊如故的原則,還要堅持最小干預原則。”牛凱告訴記者,在博文女校內,每個房間內的舊式電燈開關全部得到保留,但僅起到裝飾作用,並不能真正使用。他解釋説:如果在每間房間佈置電燈電線,勢必會影響到文物建築的整體風貌,因此修繕時將電線開關統一集中於電箱內,這樣既保留了房間原貌,也符合現代的施用功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修繕過程中,牛凱帶着團隊還同步做了一件事:把建築的每一塊構建進行編號、分類、統計,彙編成一份建築檔案,大到一根近8米高的承重柱,小到一塊巴掌大的望板磚,全部編號入冊,“相當於給中共一大會址做了一次‘解剖’摸底”。
牛凱説,並不是每一棟建築的修繕都需要做這一工作,但中共一大會址的地位十分特殊,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通過摸底,我們可以對建築做到心中有數,為將來的修繕提供最原始的參考資料,從而有據可依。”此外,他們還同步拍攝了大量的視頻影像素材,同樣也是為今後的修繕留存資料。
來源:作者: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