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中國祖先對“愛情”早有了一個界定,據《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媒氏》記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古往今來,“愛情”二字被太多的人用各自的“故事”來演繹,沈從文先生更是以一句“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讓人們對“情”有了全新的認識。
其實,故事並沒有太多曲折,感動人的則是“情書”。
嚴格來説,沈從文先生是個小學畢業生,可能是對自己的出身有些介意,在追太太的路上,其姿態讓外人看來多了份“卑微”。
1930年7月,張兆和與沈從文在胡適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適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説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着自己心中的傾慕。
當年,張兆和很是出挑,所以,也不乏追求者。以至於,她對於沈從文先生的情書,則採用了“冷處理”的方式。不過,沈從文先生的熱情一直很高漲,情書從沒停過。
不管在哪個時代,這種事情總是傳得很快,最後,竟成了沈從文先生因苦追不得要自殺。這時,張兆和感覺自己要做些什麼了,就拿着所有的情書,去找校長鬍適。
當然,胡適肯定是護着沈從文先生的,甚至,還要保媒。所以,張兆和的“抗議”被“駁回”後繼續回到了以前的“平靜”之中。不久,沈從文先生開始了持之以恆的追求,以“文字”述説其衷腸。從1929年開始,在半年時間內,幾百封承載着沈從文先生愛戀的情書飛向了張兆和......如今這些“情話”屢屢被人“借用”,向心愛之人表白。
其中一段話,應是真實説出了那時沈從文先生“愛”的宣言:
“你是我的月亮。你能聽一個並不十分聰明的人,用各樣聲音,各樣言語,向你説出各樣的感想,而這感想卻因為你的存在,如一個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裏而起的,你不覺得這也是生存裏一件有趣味的事嗎?”
這份情感雖然純粹,但不免帶上了某些不安,這大概也是沈從文先生為何會選擇自殺的原因了吧。愛情給了他勇氣,但也給了他“自卑”,那種渴望得到卻又害怕被拒絕的脆弱,這大概是每一位陷於熱戀中的人,都會有的“患得患失”的情緒。
不過,沈從文先生的心思更為細膩,外界的一絲風吹草動,都能讓其情緒波動,這也是他為何可以帶給我們那麼多好作品的原因了。試想一下,沒有一顆透徹的心靈去看世界,哪來的這些感動?
其實,沈從文先生要的只是一份純粹的情愫,希望有一個美滿的結果。第二年,隨着胡適的離任,沈從文也將離開中國公學。只是,張兆和始終“安靜”。可沈從文先生依舊堅持,最終,用一封“6頁”的情書,撬開了“女神”的心扉。
自此,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故事一直被奉為愛情經典。
然而,故事還在繼續。
在一般的認知中,娶到意中人應是一生得意之事。但是,對於沈從文先生來説,愛情和生活似乎不是一個世界。
婚後的生活並沒有幫沈從文抵禦住外界的“紛雜”,他的狀態一度很是是糟糕,自殺的念頭再次萌生。1949年3月28日,他割頸,割腕,還喝煤油。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生活壓力,讓他可以放棄昔日的愛情捨身而去?
其實,張兆和依舊是以前的她,儘管收入很少,但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做着慈善資助,養養花花草草。同在一個屋檐下,為何二者一個如此豁達,一個那般無奈?
自此,作為小説家的沈從文先生遠離了,但是,他的“情書”和他的愛情故事,卻被人一遍又一遍回味。
其實,沈從文先生只是改了前行的方向,專注於文物研究。這何嘗不是一種和生活的“融合”,也許不再寫那山水、不再説那情愫,內心的平靜才真正能讓沈從文先生抵抗住心裏的“害怕”。但是,沈從文心中始終依戀愛情。
張兆和給他的第一封信,被他當寶貝放於口袋之中,還很羞澀地給張兆和二姐看,他是多麼渴望這封信啊。可見,愛情帶給沈從文先生的力量,一般人真的是無法體會。在傳統文化中,愛情的界定是“網”住一個人的心。而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情書”傳遞了愛,也編了一個網。只是,他對於這份情感的執著,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因為,沈從文先生會將對方的任何一種“情緒”,都理解成了愛。如:“你生了我的氣時,我便特別知道我如何愛你。”另外,他讓愛情恣意盤踞,“我不能寫文章就寫信。這隻手既然離開了你,也只有這麼來折磨它了。”1988年,沈從文先生離世,他對張兆和説的最後一句話是:“三姐,我對不起你。”是因為,他早走了一步,也帶走了那份愛情。
只是很多人逃不脱的是:生活中除了愛情,還有世界。
參考資料:
【《從文自傳》、《沈從文與張兆和:一生的眷戀》、《沈從文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