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莊子:不要樂觀,也不要悲觀,而是要“達觀”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讀了《莊子》,我們會發現,莊子在提醒世人:對待人生,既不要太悲觀,也不要太樂觀,而是要“達觀”,即:正反兩個面看待福與禍,要能想到好事背後藏着壞事,壞事後面也藏着好事。就如老子《道德經》中所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一個告訴我們要“達觀”的最好例子:塞翁家裏不見了一匹馬,鄰居跑來安慰他,塞翁反而説:“我掉了一匹馬,怎麼知道不是一件好事?”鄰居聽了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認為馬不見是好事?自討沒趣之後就回去了。

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着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塞翁。塞翁説:“為什麼就知道不是禍端呢?”鄰居又覺得很難理解了。隔了幾天,塞翁的兒子在馴服野馬時摔了下來,斷了一條腿,鄰居又跑來表示遺憾。塞翁説:“我兒子斷了一條腿,怎麼知道不是好事?”鄰居認為這種想法簡直不可理喻。過了沒多久,胡人大舉侵入邊塞,所有四肢健全的男子都被徵召入伍,唯獨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腿而逃過一劫。


所以説,福可變為禍,禍可變為福,人生之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遇到好事,我們最好不要太高興;遇到壞事,我們也不要太悲觀;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種“豁達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的起起落落、順境逆境、福運與禍患,才是最明智最有福氣的選擇。

明代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更是有一段話解釋了為什麼要“達觀”: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上天要降禍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小小的福運來驕縱他,所以福運來了不必太高興,還要看他會不會受用;上天要降福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一點點災禍警戒他,因此災禍來了不必太憂愁,還要看他會不會解救。


生活中,小人一旦得志,就會得意忘形,過於樂觀,然後忘乎所以,滿招損,最終很快被打回原形;小人遇到挫折困難時,又“常慼慼”的樣子,表現得過於消極悲觀;所以説,小人總是患得患失,一會開心一會痛苦,情緒反覆,不僅難成事,福氣也淺薄。

反觀君子,他們以逆境為樂,對待挫折能夠泰然處之,就像莊子那樣安貧樂道;他們又以順境為憂,越是身處順境,越謙虛低調,小心駛得萬年船,心懷敬畏,所以福氣更加長久。


就像當初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來請莊子去當國相,説楚王願意將國事委託給莊子。莊子聽後,手把釣竿,頭也不回地説:“我聽説楚國有一神龜,被殺死的時候已經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着它,用巾飾覆蓋着它,珍藏在宗廟裏。這隻神龜,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着在泥水裏拖着尾巴呢?”兩位大臣説:“寧願拖着尾巴活在泥水裏。”莊子説:“你們走吧!我仍將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裏。”

莊子在面對功名利祿的時候,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表現得過分樂觀,而是以一種寵辱不驚態度來對待世間的名利;在面對生活清貧時候,即便是住在陋巷,靠編織草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他也能夠安貧樂道,不以悲觀的態度對待生活。所以,莊子是精神上的貴族,能夠活得那麼“達觀”、那麼逍遙自在!


《了凡四訓》中有句話説得很好: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我們對待人生,不管是窮與富、順境與逆境、長壽與短命,都應該豁達樂觀,以一種“達觀”的態度來看待,才算是真正的“知天命”、“順天道”。

就如莊子那樣達觀地面對生死: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厚葬他。莊子説:“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聯璧,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做我的陪葬品。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完備嗎?哪裏用得着再加上這些東西!”

弟子説:“我們擔憂烏鴉和老鷹啄食先生的遺體。”莊子説:“棄屍地面將會被烏鴉和老鷹吃掉,深埋地下將會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怎麼如此偏心!”


達觀,是一種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人生觀。我們不要總是心存“傲慢與偏見”,被外物的好壞、善惡、美醜所驅使,而是要努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完全超脱,這樣才能真正感應自然大道。

只可惜,世間的愚人、痴人太多,他們總是自恃偏見而沉溺於世俗的人和事。於是莊子感嘆道: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人生困惑問莊子,現代人應該多向莊子學習做人做事的智慧。做人,我們既不能太樂觀,也不能太悲觀,而是要“達觀”,好的壞的都能接受,隨遇而安。大家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