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緩解資金和技術壓力,提前搶佔市場份額。

全文共2013字,閲讀大約需要4分鐘。

期貨一詞大家並不陌生,它的英文為Futures,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期貨交易原來常見於棉花、大豆、石油以及股票、債券等產業,後來房地產行業也學到了精髓,“期房”也就被搬上了枱面……最近幾年,這股風突然刮到了汽車領域,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幾乎都成為了“期貨生產商”。

有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2019年底,怪異皮卡特斯拉Cybertruck發佈後,整個車圈都不淡定了,誰也沒想到皮卡還能這麼造。然而僅僅發佈3天之後,特斯拉Cybertruck創下20萬的訂單量再一次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不過,這台被瘋搶的電動皮卡只是一個期貨,一年多過去了,還沒有交貨的意思。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今年1月9日,蔚來發布了全新轎車ET7,李斌宣稱這台車將搭載150kWh固態電池包,續航有望超過1000公里,真正解決里程焦慮。但據官方介紹,150kWh電池包預計將於2022年底交付,也就是説,ET7也是一款期貨產品,且交車的等待週期接近2年。最近幾天,有業內專家指出固態電池技術量產尚不成熟,蔚來此次發佈的電池仍將使用隔膜、電解液等,應歸類為“半固態電池”,再次為ET7這台期貨產品蒙上了一層陰影。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對這篇文章的主題已經很明確了——為什麼電動汽車,多為“期貨”產品?

從買方來講,買“期車”其實並不同於“期貨”,因為你不可能靠它發財,最多就是早買早享受。

但對於賣方來説,賣“期車”,可謂好處多多。

首先,它能夠增加曝光量,讓用户提前知道你要造一台什麼樣的車。對於傳統車企來説,這個步驟當然沒必要,因為有了過去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產品鋪墊,消費者已經完全相信BBA或者大眾、豐田能夠做出一台讓人滿意的車型。但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説,光做幾頁PPT肯定是不行的,最起碼也得有個概念車,或者試裝車。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更何況,造車不是造玩具,一時半會兒也不可能馬上變出一台車來,那麼對於剛剛成立不久的造車新勢力來説,先當好“產品經理”,給消費者説要造一台怎樣的車,也是一種吸引用户的手段和方式。尤其是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總比悶頭苦幹要強一些。

第二是緩解資金壓力。造車是個重資產項目,沒有幾十上百億的資金啓動,幾乎就等於沒有未來。做一台“期車”,一方面可以向資本市場講故事,談未來以獲得融資;另一方面,則是可以緩解資金壓力,比如工人工資、零部件的費用,都需要持續供給,而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只能通過不斷融資來解決,然而融資也分好幾輪,也需要時間。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這還不是最困難的,資金鍊還能通過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維持,但生產資質就不一定了。據公開報道,在最高峯時,新造車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300多家,在排隊等候審批的企業數量達200多家。對於這部分企業來説,如果不能獲得發改委的電動汽車生產資質,就不能進入工信部的推薦目錄,也就無法生產和上市銷售。顯然,排隊也需要時間。

那麼,對於特斯拉、蔚來、小鵬這種已經解決了生產資質,且融資也比較順利的造車新勢力來説,為什麼也需要搞“期貨”產品?

這就要從股市談起了,目前大多數造車新勢力都已經上市,而資本市場需要刺激,強有力的新產品就是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們看到,蔚來ET7發佈之後,股票直接狂飆突破1000億美元,蔚來也因此幹翻了大眾,成為僅次於特斯拉、豐田的全球第三大市值車企。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當然,除了拉動股票增長外,提前搶佔市場份額也是目的之一。同樣以蔚來ET7為例,這台車除了足夠吸引人的1000公里超長續航之外,蔚來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NAD同樣值得期待,官方表示,新車配備最新發布的超感系統Aquila、超算平台Adam,這個超算平台Adam搭載了四顆英偉達NVI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高達1016TOPS(即每秒運行1016萬億次),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量產移動計算平台,超過7個特斯拉FSD的算力總和。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也就是説,蔚來ET7塑造了一個“續航最長,自動駕駛最先進的電動車”形象,對於那些喜歡新鮮和科技的消費者來説,當然要搶着訂了。

那麼你有可能會問,既然汽車企業賣“期貨”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傳統車企沒有這麼做呢?

這其實要歸結於不同車企的產品理念和企業模式,像蔚來這種企業是以“用户思維”來造車,而大眾豐田則是“產品思維”。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事實上,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汽車的研發已經相對成熟,不過,各大品牌之間依然參差不齊。據瞭解,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製造商的研發週期在三年以內,甚至兩年;而外資或者合資汽車研發週期較長,完整的週期大概四年多的時間。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其中,應用最為廣泛、且被多家自主汽車引入的是通用汽車的流程,這個流程是“全球整車開發流程(Global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GVDP)”,整個週期需要四年左右的時間,涵蓋整車及部件研發的每個環節。一個完善的整車開發里程,會做大量的試驗來驗證系統的可靠性,哪怕是一台5萬元的汽車,其試驗里程也將會達到數百萬公里。

因此,較長的研發週期讓傳統車企很難給消費者描繪這將是一台怎樣的車,並且現在的消費者也很難對4年後的汽車擁有足夠的等待耐心。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傳統車企在電動車版塊嚴重滯後,有的車型續航才兩三百公里,與市場需求極不匹配。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不過,如果傳統車企能夠改變現在的造車模式,汲取造車新勢力的模式優點,在強大的生產能力、現金流的推動下,打一場翻身仗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這需要傳統車企做一次巨大的模式變革,不亞於壯士斷腕。

更多閲讀,歡迎點擊

新鋭·跨界·互動

用流行文化解讀汽車,帶來全新閲讀體驗

每日車訊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台

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汽車之家車家號

易車易車號、搜狐號、汽車頭條

天天快報、網易新聞、新浪微博

日均全平台閲讀量超過1 ,000,000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7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電動車,大多都是賣“期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