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養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要面臨工作和顧家之間的抉擇。有的父母忙於工作、應酬,沒時間顧及孩子;也有的父母放棄工作,選擇好好陪伴孩子長大。
那麼在孩子眼中,有錢卻忙碌的父母,和貧窮卻顧家的父母,會如何選擇呢?
曾看過一檔韓國綜藝,主持人讓幾位小嘉賓從這兩種父母之間,做一個選擇。結果很令人意外,幾個小朋友誠實地選擇了“有錢卻忙碌的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小朋友解釋説:“如果父母沒錢,即便再顧家,因為窮,所以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還有一個小朋友直白地説:“我可不願意住只有鼻子大的房子!”
這幾位小朋友做出的選擇以及背後的原因,令人驚訝之餘也引人深思。
聽到小朋友們的回答,比起親情關係,似乎更注重物質條件,像是有錢人家被慣壞了的孩子。很難相信,那麼小的孩子們,沒有經歷過太多人情世故,就有如此現實的想法。
不過這也只是個別例子,如果換做一些從小缺少父母愛的孩子,回答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些孩子畢竟是在這個假設前提下做出選擇,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父母很常見,但也存在有錢又顧家父母,貧窮也忙碌的父母。
但不得不承認,在當今社會,家庭收入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孩子“重物質輕感情”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
孩子“重物質輕感情”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有錢人家父母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比以前幸福多了,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很多父母小時候是苦日子過來的,於是便想着補償在孩子身上,孩子想要什麼都滿足他。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容易變得嬌生慣養、喜新厭舊、不知感恩。
▶父母忙於工作缺少陪伴
還有的父母忙於工作或者迫於生計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帶,每次父母回家看孩子的時候,都會買禮物和玩具給孩子,卻沒有真正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做遊戲、聊聊天。於是,孩子得到的只是物質,而非父母的愛,造成親子關係冷淡的現象。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太多或者太少造成的。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比起花錢,更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
無論家庭富裕與否,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跟自己“不親”,但是你有沒有計算過自己每週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呢?
父母陪伴孩子並不是24小時不離身,而是通過積極的交流和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反觀一些父母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就算一整天待在家也只是“無效陪伴”。
父母可以利用這幾個時間段來“有效陪伴”孩子:
放學路上
我下班會路過一個小學,經常看到一排排的家長在等着孩子放學。當孩子坐上父母的車後座,父母便開始發問:“今天作業多不多?”“老師説你上課不聽話,是怎麼回事?” ……
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同學和學習的情況,很多孩子都會興致勃勃地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分享給父母。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語氣温和一些,耐心地聽孩子説。
在飯桌上
有資料統計,大約有3 成的中國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飯。晚飯本來是一段很温馨的時光,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和孩子增進感情,但很多父母都將其變成了“訓話時間”。
一到吃飯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問成績、檢查功課、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等等,令孩子處於緊張壓抑的狀態,影響食慾,消化不良等。父母最好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教訓、責罵孩子。
睡覺之前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在睡覺之前給孩子講故事,度過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但是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愛聽這些童話故事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時間也逐漸被手機取代。
父母應該早點放下手機和工作,睡覺之前和孩子聊聊天,可以一起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或者複習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思考明天的計劃等。不僅有助於睡眠,還能增強記憶力。
空閒時間
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些空閒時間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做手工、看動畫片、閲讀書籍、去户外運動等等。父母在與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假期還可以安排和孩子出遊,帶孩子去增長見識,適應不同的環境,接觸不同地域的人和文化,能培養孩子外向積極的性格,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發展大有幫助。
説給父母聽:
想必很多父母都心裏有數,從小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性格叛逆、行為暴力、放棄學業等問題。錢是掙不完的,但是孩子卻在不知不覺間長大,父母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時間,將來用再多的金錢也彌補不了缺失的陪伴。
今日話題:作為父母,你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