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1日電 (記者侯黎強) 近日,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杜丙照在雄安新區成立4週年到來之際,接受了中國日報的專訪。杜丙照表示,截至2020年底,華北地區累計實施生態補水85.4億立方米,其中涉及雄安新區的生態補水26.9億立方米,佔總補水量的31%。生態補水為改善華北地區尤其是雄安新區河湖生態環境注入了強大活力。
據計算,雄安新區生態補水量相當於190多個西湖。
杜丙照表示,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北省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超載,引發了河湖萎縮、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
“為推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水利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充分做好壓減開採量‘減法’的同時,利用南水北調富餘水量、水庫汛前棄水等其他水源相機回補地下水,‘開源’做‘加法’,直接補充地下水儲量。”他説。
他表示,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水利部將流經雄安新區最主要的南拒馬河作為3條試點河之一,開展河湖生態補水工作。水利部還組織有關單位簽署了引黃入冀補澱供水協議,將黃河水納入生態補水工作的水源之一。2019年以來水利部逐步將補水河湖擴展到京津冀三省市的22個河湖,其中涉及雄安新區的河湖有南拒馬河、北拒馬河—白溝河、唐河、瀑河、沙河—瀦龍河、白洋淀等6個河湖。
“通過部門與地方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引黃入冀補澱等跨流域調水工程作用,生態補水成效顯著。”他告訴記者。
杜丙照表示,入澱河流補水後生態水量增加,白洋淀水位逐年上漲並保持在6.5-7米,河湖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面面積有所增加。
《雄安新區2019年大數據報告》顯示,與2017年相比,2019年白洋淀水域面積整體增加了24.05%。南拒馬河試點補水期間全線貫通,最大水面面積8.2平方公里。
實施河湖生態補水與地下水回補以來,南水北調水與引黃入冀補澱的黃河水,在白洋淀交融匯合,有效改善了白洋淀水質。2020年1月至9月,白洋淀湖心區水質改善為Ⅳ類,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5.28%。白洋淀供水水質明顯改善,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優質水源。
他表示,生態補水以來,補水河湖周邊地下水水位回升明顯。以南拒馬河補水試點為例,試點期間入滲回補地下水水量約1.14億立方米,地下水回補影響範圍達到河道兩側近12公里。與補水前(2018年9月13日)相比,2019年2月中旬試點河段兩側10公里範圍內監測井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效果最為明顯,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幅度達到0.97米,10公里範圍內地下水水位均呈上升或穩定態勢。
“社會影響調查表明,羣眾對生態補水極為關注,對補水效果滿意。多條長年乾涸的河道重現岸青、河暢、水碧面貌,不僅為候鳥和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棲息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場所,大大提高了周邊羣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他説。
他強調,水利部將繼續總結經驗,加強統籌協調,做好科學調度,強化監督管理和動態跟蹤,優化外調水源、上游水庫和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源調度,實施好唐河、沙河—瀦龍河、北拒馬河—白溝河、白洋淀等的生態補水,併力爭多補水。
記者瞭解到,水利部還積極推進雄安調蓄庫工程,保障雄安新區供水安全。
據水利部介紹,該調蓄庫分上庫和下庫,總庫容約2.5億立方米,兩庫之間將建設裝機規模達600MW的抽水蓄能電站。其防滲要求高,灌漿工程量大,為確保雄安調蓄庫防滲效果,按照相關規範要求,雄安調蓄庫現場灌漿試驗工程已於2020年內開工建設。
雄安調蓄庫主要任務之一是優化配置北調水量,南水北調中線來水豐枯不均,建設調蓄庫可有效調節總乾渠的供水過程,丹江口水庫來水充裕時利用總乾渠富餘輸水能力充庫存蓄水源,待上游來水不足時向下補水,滿足雄安新區多年平均供水量3億立方米、供水保證率97%以上的高標準供水要求。
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眾多河流,沿線地質條件複雜,存在停水檢修情況或突發事故停水風險。雄安調蓄庫建設後,即使在每年為期3個月的總乾渠例行停水檢修期間,仍可有效保障新區生產生活供水需求。安新區建設目標之一是綠色智慧新城,雄安調蓄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可進一步增加張北地區風能、太陽能的利用,提升雄安新區綠色能源的消納比例,提高電網供電質量,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此外,雄安調蓄庫利用調蓄下庫開挖產生的棄料可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建築骨料。
水利部將加大協調督促力度,督促雄安調蓄庫相關單位加快建設,早日實現供水,為雄安新區提供安全、穩定的供水保障。
結合雄安新區供水規劃,水利部將支持地方建設從雄安調蓄庫取水的雄安乾渠,並協調相關單位全力配合雄安新區完建取水工作,構建完成雄安新區供水網絡,切實保障雄安新區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