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美國總統拜登11日發表公告,向美國印第安人做出的社會貢獻表示敬意,並提及印第安人遭受歧視和種族滅絕的殘酷歷史。

拜登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正式承認並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慶祝“土著人民日”的總統。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慶祝期間,為表達對現實中美國歧視印第安人的不滿,全美又有多地發生推倒哥倫布雕像的事件。

即使是美國主流媒體,時至今日,也在為印第安人依舊遭受種族歧視感到失望。

《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曾探訪處於美國西部荒僻羣山中的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對當地印第安部落的生存狀態有了深入瞭解。

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內的印第安人住宅

偏遠保留地信號很差、物價很貴

“土著人民日”這一天,原本是“哥倫布日”,專門紀念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在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的影響下,紐約的公立學校今年首次設立“意大利裔遺產日/土著人民日”,從此替代“哥倫布日”。

據美媒報道,在今年的“土著人民日”,多個美國印第安部落呼籲國會迅速通過基礎設施法案,部落領袖希望這項法案向印第安部落撥款110億美元,解決印第安人保留地落後的基礎設施和歷史不平等問題。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為繼續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保留地制度開始實行,美國政府把印第安人安置在指定的居住地,而這些保留地主要位於貧瘠的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最小的只有0.5平方公里。

美國最大的印第安人部落之一——切羅基部落首領查克·霍斯金近日談到基礎設施法案時表示,要知道歷史上美國聯邦政府奪取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後,承諾向他們提供醫療和教育等基本需求,但是美國政府從未真正遵守這些約定。印第安部落普遍缺乏乾淨的飲用水、寬帶網絡和較好的醫療設施,現在是美國政府兑現承諾的時候了。

但實際情況如何呢?在美國西部落基山區的懷俄明州,如果不親自實地探訪,很難想象地處該州中部羣山中的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有多偏遠。

《環球時報》記者午後從該州西部的傑克遜鎮出發,駕車走了3個多小時人跡罕至的山路,有時甚至開上近20公里都遇不到其他車輛。終於,記者在傍晚時分趕到這個全美面積排第七位、人口排第五位的印第安人保留地。

因為荒僻,當地手機信號很差,即使在城鎮,也只能在人口聚集區勉強連上3G信號,稍微偏離主要街道就會陷入無信號狀態。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保留地僅有的沃爾瑪超市裏,貨品價格比大城市貴出25%左右,這或許與位置偏遠導致交通運輸成本較高有關。

此外,當地加油站數量很少,油價也偏貴。當地人提醒記者,在駛出城鎮前,一定要注意看汽油餘量,有可能出城開上150多公里都難以找到加油站。

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美國3.33億人口中,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加起來才佔1.1%。

整個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有2.6萬人,其中白人佔59%,印第安人佔28%。白人主要居住在保留地的兩座城市蘭德和裏弗頓。

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採取一套特殊的管理體制,美國聯邦政府承認573個印第安人部落,這些部落按照美國憲法享有有限自治權。同時,聯邦政府劃定326個印第安人保留地,總面積約22.7萬平方公里。

被聯邦政府認可的東肖肖尼部落和北阿拉帕霍部落,共同居住在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的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

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東肖肖尼部落文化中心

在東肖肖尼部落文化中心,《環球時報》記者仔細閲讀了展板上的介紹,該部落歷史上居住在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的“西進運動”的必經之路上,在19世紀後,白人移民在那裏修鐵路、挖金礦,不斷給當地的印第安人制造麻煩。

1863年1月,美軍上校帕特里克·康納率領的一支志願者分隊襲擊了該部落居住的一處村莊,導致數百名部落成員被殺,其中包括很多婦女和兒童。該事件也被稱為“熊河大屠殺”。

猶他大學歷史教授保羅·裏夫説,“熊河大屠殺”是美國政府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對印第安人最大規模的屠殺之一,但是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試圖掩蓋此事,將這一事件稱為“熊河戰役”,以此隱去“大屠殺”的本質。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第安人保留地學校使用的歷史教科書都不講述相關內容。

這些歷史傷疤,當地部落成員自然難以忘記。利奈特·克萊爾女士是東肖肖尼部落印第安教育協調員,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當地學校推廣肖肖尼語言。她憤憤不平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現在的面積,僅相當於美國政府當初承諾的1/20!”

“扭曲的制度讓印第安人成為受害者”

東肖肖尼部落的伊萬·波西曾在部落政府的商務委員會任職達22年,據他介紹,該機構主要工作就是向國會遊説,爭取為地方部落要到更多的財政支持,但從往年的情況來看,部落從聯邦政府得到的經費僅是所需的45%。

東肖肖尼部落成員伊萬·波西

商務委員會成員要經常到華盛頓同議員會面,出席各種聽證會。國會通過的預算項目,到了操作層面會層層壓縮,部落之間只好你爭我奪一番。

伊萬説:“哪個部落能拿到更多的資金不取決於需求,而是看誰在華盛頓更有人脈。美國政府與印第安部落的關係建立在100多年前,這套扭曲的制度顯然失去了公平性。我們印第安人都是這一制度的受害者。”

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美國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內的印第安人住宅

懷俄明州當地媒體“Wyofile”報道説,“地方性貧困就像歷史創傷一樣,滲透到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方方面面”。

據美國內政部印第安人事務局統計,在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北阿拉帕霍部落的失業率為73%,而東肖肖尼部落的失業率為84%。有分析認為,貧困與不幸福的童年經歷、住房不足、衞生條件差、營養不足、歧視和教育不達標密切相關,而貧困又壓制了政治影響力,導致貧困在保留地代代相傳。數據顯示,該保留地2019年貧困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20%,本科以上學歷人數是全美平均水平的60%,人均收入為全美平均水平的75%。

談到當地的經濟發展,伊萬説,東肖肖尼部落在歷史上以狩獵為生,在白人移民到來後,他們被改造成農民。目前當地的主要產業還是農業和畜牧業,但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非部落成員到這裏購買農田,尤其是在土質最好的保留地北部,目前僅有1/10的農場產權還在部落成員手中。該保留地人口密度約合每平方公里3個人,大片土地不是荒山就是牧場,適合農業耕種的面積很小。

由於部落成員經濟實力不強,經營的農場往往規模也很小、產出低。部落政府曾希望大力發展旅遊業,開辦了幾家賓館,但同樣受制於資金不足和地理位置偏遠沒有發展起來。

整個保留地就業形勢很嚴峻,除了農場、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機構,幾乎沒有其他就業渠道。這也導致部落年輕一代不願意繼續在此生活。

據統計,部落註冊成員有60%事實上沒有生活在這裏。伊萬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在科羅拉多就業,女兒正在蒙大拿州讀大學。

更讓人驚訝的是,保留地內印第安人的平均壽命比懷俄明州平均壽命低16.3歲,因糖尿病、慢性肝病死亡的人數分別是白人的4.6倍和8倍。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居民中,大約12%的人患有糖尿病,71%的人患有臨牀肥胖症。

據《紐約時報》報道,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在美國很有名——極高的犯罪率(全美平均水平的五到七倍)、嚴重的吸毒問題和可以合法傾倒有毒廢物以及“青少年自殺的可能性是美國同齡人的兩倍”。伊萬的哥哥和幾個侄子都因為酗酒而死於肝硬化。

談及保留地的教育工作,利奈特告訴《環球時報》説:“很不順利,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對印第安人實行強制同化政策,如強制當地兒童上寄宿學校並學習英語。經過100多年的同化政策,許多人早已忘記部落語言,即使現在強調要振興部落語言,但出了課堂孩子們還是講英語。”

據瞭解,在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60%的印第安人完成高中學業,而白人學生完成高中學業的比例為80%。保留地學校的輟學率為40%,是懷俄明州平均輟學率的兩倍多。無望的前途讓年輕人沉溺於酗酒和吸毒,根本無法在附近的油氣田找到工作。

油田給當地帶來不少問題。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網報道,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的飲用水污染問題令人擔憂——附近的油田將廢水直接排入保留地的大小河流,很多廢水排放地周邊散發着濃烈的臭雞蛋味。

美國各州對廢水排放設有高標準,但保留地的排放標準不需要遵循所在州標準,而是隻要獲得聯邦環保署的許可即可。東肖肖尼部落環保部門曾對當地水質進行取樣,發現有毒的化學物質,有些河流由於污染已沒有魚類生存,河牀上佈滿黑色軟泥和白色晶體。

“美國應正視自身對印第安人種族滅絕的歷史”

東肖肖尼部落政府駐地沃舍基堡是一座人口非常少的小城市。1700多名居民中,印第安人佔92.62%。其中,42.9%的家庭和42.7%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東肖肖尼部落政府辦公樓

小城的主要街道很窄,柏油路凹凸不平,加上缺少紅綠燈等交通指示,《環球時報》記者總覺得會車時有點危險。路邊部落成員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用板材搭建的,很多已破敗不堪。一些人家的院落裏雜亂無序地丟放着垃圾、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美國衞生與公眾服務部印第安人健康服務局在當地設立了一家醫院,但只是一棟兩層高的小樓,規模很小,每年只能獲得約一半的預算資金。

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現狀,就是美國印第安人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遭遇系統性歧視和忽視的縮影。美國多家非政府組織表示,自美國建國以來,美國印第安人一直遭受政府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然而當代的民權討論卻常常忽視美國印第安人的權利。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認為,在公共衞生、教育和司法領域,仍存在着對美國印第安人的廣泛歧視。還有的組織強調,印第安人保留地的住房也低於標準,缺乏自來水、電和空調的狀況很常見。聯邦政府把印第安人驅趕至偏遠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但一些保留地卻成為傾倒有毒或核廢料的場所,由此引發的環境和健康問題困擾着印第安社區。

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文化生存”組織,從1972年成立之日起,一直致力於恢復美國印第安人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力。該組織近兩年在提交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報告中提到,從1778年到1871年,美國聯邦政府與印第安部落簽署了500多項協議,但美國政府幾乎違反了所有這些協議。

有了在温德河印第安人保留地實地採訪的經歷,《環球時報》記者對這份報告有了更深的認識。現實社會中,美國印第安人仍在遭受種族主義和歷史創傷的持續影響。因此,《華盛頓郵報》等媒體不斷髮表文章,敦促“美國應當正視自身對印第安人種族滅絕的歷史”並做出真正的改變。▲

來源:環球時報|張夢旭 文並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93 字。

轉載請註明: 真正的美國人,“絕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