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五冶集團(以下簡稱“中國五冶”)在旗下建築科技產業園內舉行重大科技成果發佈活動,以榮獲202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大型複雜鋼結構數字化建造理論、技術與應用”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逐一亮相,展示了中國五冶在裝配式建築領域的強勁技術實力。
近年來,中國五冶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引擎,以產業升級為轉型抓手,努力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造之路。
科技引領 “裝配”綠色未來
五冶鋼構助力打造的成都金融城新地標,全國首座多元場景人行天橋——交子之環 。鄧超攝
8月20日晚,成都交子大道舉行開街儀式,由中國五冶鋼構助力打造的國內首座多元場景人行天橋——“交子之環”景觀橋驚豔亮相,吸引大批市民圍觀“打卡”。
除了“交子之環”,去年火遍全網的成都魔幻地標——五岔子大橋鋼結構主體同樣出自中國五冶鋼構之手。
這些標誌性建築的背後,是中國五冶堅定不移打造以鋼結構裝配式為特色的裝配式研發生產體系的實踐。
資料顯示,中國五冶在該生產基地配備了一大批居於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的一流設備。例如,槍體前端錐度達到罕見76度的等離子數控切割機,可將鋼板切割速度提升至普通火焰切割的5倍以上;西南地區最大鋼結構預生產線,可在30秒內實現上料、清理、除塵等近10項預處理工序,堪比上百名熟練工人的協作效果;西南地區行業最大塗裝設備,效率達到常規設備的3倍,同時實現了環保、成本最優。
除了鋼結構裝配式研發生產基地,中國五冶還佈局建設了裝配式混凝土生產基地,採用智能下料、自動振搗、智慧養護、“雲端”中控等一系列工廠化、自動化手段,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構件生產效率。
正是在這些高精尖設備和流水線自動作業的助力下,中國五冶正逐漸變“現場建造”為“工廠生產,現場裝配”,為四川乃至西部地區建築生產的綠色工業化轉型起到探索和示範引領作用。
技術升級 “攀登”競爭高地
3月17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成都舉行,由中國五冶參與完成的“大型複雜鋼結構數字化建造理論、技術與應用”成果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四川省城鄉建設組在本年度榮獲的唯一一個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唯一一家建築施工企業榮獲此殊榮。
中國五冶打造的“西部領先 國內一流”的鋼結構裝配式生產基地。鄧超攝
近年來,中國五冶已將該成果中的核心技術應用在了成都大魔方演藝中心、重慶仙桃數據谷、新世紀環球中心及成都露天音樂公園等近百個鋼結構裝配式項目中,共獲得授權專利34件。
與此同時,為加速裝配式建築技術研發,為綠色“工業化”提供技術支撐,中國五冶還成立了裝配式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裝配式建築標準制定和技術集成,堪稱中國五冶在“綠色智造”征途上的“最強大腦”。
該中心擁有以模型化精準設計、鋼結構技術、圍護牆技術、標準化裝配技術和智慧化部品配套集成體系為代表的一批核心技術,以及超過100項專利。同時,還擁有國際領先的“正反弧形曲面直立鎖邊彩鋼壓型板一次成型工藝及高空安裝技術”“高精度軌道鋼結構箱形梁製作”等科技成果,以及“高位大跨度懸挑鋼結構施工工法”等國家級工法。
該中心攻克了“120毫米厚鋼板全熔透組合焊縫焊接技術”“複雜空間異形外框巨柱快速裝配技術”“40米跨度空間巨型桁架預拼裝技術”等複雜鋼結構施工技術難題,助力蜀鋒468項目建設;成功研發雙曲鋼箱拱+馬鞍型預應力索結構施工技術,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項目中撐起成都最大的穹頂天幕;運用“空間異形曲面鋼箱梁橋建造技術”,在成都“交子之環”建設過程中,用四根“V”字形腿斜柱穩穩地託舉住重達3500噸的主體建築。
生態優先 “添色”鄉村振興
突破多項鋼結構製造安裝難題的成都露天音樂公園主舞台,是成都大運會閉幕式場地 。鄧超攝
除了一系列城市中的地標建築、“網紅”建築外,中國五冶也將“綠色智造”的腳印深耕於廣大農村地區,助力實現綠色建造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在四川省甘孜州,中國五冶承建的道孚縣藏式民居改造項目將輕鋼輕混凝土結構體系成功運用到傳統藏式民居現代化改造項目中。立足川西藏區高海拔、高寒冷、高烈度地震及生態脆弱等“三高一脆”特點,中國五冶採用了先進的“輕型鋼-混凝土混合剪力牆結構體系”,用“以鋼代木”的方式,實現了裝配式鋼結構對傳統木結構的替代和改造,達到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更佳的保温效果,既改善了民族地區農户的居住條件,又保護了珍貴的林業資源,具有在高原少數民族地區,引導居民採用綠色環保建築材料的重要意義。
在四川省瀘州市,中國五冶承建瀘州古藺精準扶貧易地搬遷農房建設試點項目,僅用一個月時間,在瀘州古藺河屯村、向陽村分別建起100平米單層、150平米兩層各兩棟裝配式鋼結構農房。該農房採用輕型鋼框架結構體系,配以灰渣混凝土條板作內外牆板,樓板和屋面板均採用鋼筋桁架樓承板,在抗震、保温隔熱、成本方面獲當地農户一致認可,為四川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建造新技術藍本。
在加大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前行路上,中國五冶大力發展綠色、節能的裝配式建築,並將繼續高標準、一體化推進建築方式變革,持續打造未來競爭優勢的新高地。(蔣逸瀟)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