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種子一樣播撒希望

17日是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新生報到的第一天。“31年前,我也在這裏學醫。兒子成了小學弟,我想送他去報到。”熊莉娟説,兒子蔡文泰被錄取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20級臨牀醫學類專業學生。

熊莉娟和丈夫蔡開琳都是學醫的。現在,兒子與他倆成了校友。

“死裏逃生”不過數日就出現在抗疫一線

蔡開琳在微博中記錄了夫婦倆的抗疫細節,他親暱地稱妻子為“熊教授”。

“1月24日,和熊教授一起在醫院裏歡迎鼠年的到來。”

“2月9日,熊教授今天輪着在家歇一天,電話微信不停,中午就拿上了充電寶。下午快哭了,把我罵了一頓,我只好乖乖地進廚房做了晚飯。”

“3月7日,王部長問,這段時間我和夫人之間發生的印象最深的事是什麼?哎,潸然淚下!”

“4月2日,長住病區辦公室的日子過去了,常駐病區辦公室的日子開始了。”

“4月4日,全城防空警報鳴響,為逝者默哀,眼淚忍不住流下來,好在問心無愧。”

…………

事實上,從1月上旬開始,熊莉娟就生病了,低熱不退。

“在病房裏,我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但我連拿手機的勁兒都沒有。我很焦急、愧疚,因為我是院感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自己卻先病倒了。”熊莉娟説。

2月2日,熊莉娟出院。2月3日晚上,她就奔赴抗疫一線,去協調江漢方艙醫院的籌建和管理工作。大風大雨裏,熊莉娟一直在現場接待各地醫療組派過來的先遣隊,培訓大家如何正確穿脱防護服等,一直忙到4日凌晨。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在廣場上拿着喇叭、步履匆匆的醫生,“死裏逃生”不過數日,隨時都要更換前後貼身塞着的兩條毛巾。

江漢方艙醫院2月5日晚上開始收治病人。在運行的34天裏,1153名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

其間,蔡開琳當起了“生活秘書”,一直陪在妻子身邊,隨身在包裏塞了一個保温杯和20條毛巾。“我沒有覺得心酸,只是心疼她。你是醫生,你就應該幹這件事,你就應該在這裏。”蔡開琳回憶説。

2月17日,蔡開琳也主動“請戰”,去江漢經濟開發區方艙醫院工作。2月29日,他又轉戰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協和醫院西院,並擔任重症院區清肺小組組長。

“疫情讓我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

今年高考,蔡文泰考了651分(理科),第一志願就是華中科技大學臨牀醫學類專業。

在醫生家庭長大,蔡文泰從小就對這個職業不陌生。

“這是一份雖然辛苦但令人自豪的工作,可以幫助很多人。”蔡文泰記得,從初中開始,父母就多次勸自己去學醫。

但對蔡文泰觸動最大的,還是父母的工作態度。

平時,蔡開琳、熊莉娟工作很忙,一般到很晚才回家。“爸爸有時半夜還去做手術。”蔡文泰説,“但是,他和媽媽都樂此不疲,很少有怨言。他倆有從醫的職業成就感。”

今年春節,父母在武漢一線抗疫,蔡文泰在家上網課備戰高考,一家人都在各自的“戰場”上奮鬥。

“選擇學醫,這不是衝動。”“疫情讓我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蔡文泰説,“之前我對職業選擇還有些‘搖擺’,但經過這次疫情,我明確了自己的志向。”

熊莉娟認為,兒子成了小學弟,是偶然又有着某種必然。

她找出手機裏一直珍藏着的一張照片,拍攝於2003年7月18日。照片裏,熊莉娟摟着兩歲的蔡文泰,背景是協和醫院發熱門診,照片上方是一條紅色標語,寫着“萬眾一心 抗擊‘非典’”。

那次抗擊“非典”,熊莉娟也衝在一線,兩個月沒有見過兒子。

在父母感召下,蔡文泰曾在協和醫院愛心病房做志願者,陪白血病患兒玩耍、聊天。前不久,他還參加過一場醫院組織的心肺復甦培訓。

“兒子善良、有親和力、做事認真,這正是做醫生非常需要的品質。”熊莉娟説。

“希望兒子到時代浪潮中實現人生價值”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家三口恢復了往日的生活。

蔡文泰去南昌看望了外公、外婆,去宜昌看望了爺爺、奶奶,其餘多數時間在家中看書,還申請去華中科技大學做志願者。

蔡開琳忙着做手術、講課,繼續在微博上和網友討論醫學知識、回答患者提問,也分享家庭生活的瑣碎小事,現在已經擁有24萬名“粉絲”。

熊莉娟依舊忙碌,除在醫院工作外,還去雲南對口醫院支援,並做過多場關於疫情防控知識的講座。其中一場,她主動申請去了一所高中,講授關於學生疫情防控相關知識。

“算是開學第一課吧。”熊莉娟説,“我希望激發更多青少年對醫學的瞭解和熱情,像種子一樣播撒出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場疫情讓全社會尊醫重衞的氛圍更濃厚,激發了年輕人學醫的熱情。”蔡開琳説,“作為父母,我們經歷過生死,知道這條路很艱辛;但作為醫生,我們也希望兒子到時代浪潮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兒子從小比較自律,我希望他以後成為一個比我更好的醫生。”

今年5月,這個三口之家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抗疫最美家庭”,全國一共660户。

長江日報記者李琴 胡義華 蔡木子 通訊員塗曉晨

來源:長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71 字。

轉載請註明: 像種子一樣播撒希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