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始伊,賈玲迎來開門紅。由她導演的《你好,李煥英》首次開播,便一舉拿下票房和評分雙第一的驕人成績。
如何形容這部電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用“感人”二字再合適不過。一個從小受挫的女孩,一心想要做出點成績證明自己,總想着讓媽媽為自己開心一回。然而,媽媽從來沒有因自己而感到開心過。
劇中的媽媽在舉辦完“假升學宴”後,賈玲笑着對媽媽説“將來一定買輛小車給媽媽”。話音剛落,一輛疾馳的貨車飛奔而來,帶走媽媽不開心的一生。
上一秒,“賈玲”對媽媽説的話,成了一句永遠無法兑現的承諾。從此以後,“賈玲”活在媽媽的陰影裏。
這部劇雖然很感人,但我並不認同裏面的觀點,尤其無法接受母女間那些不開心的瑣碎。
我的努力沒能有出息,沒能彌補媽媽帶我的辛勞。媽媽,這是我的錯嗎?
媽媽,是我剝奪了你的青春,你的夢想嗎?
媽媽,我知道你對我真的很好很好,摔倒你寧可墊在我身體下面。可是媽媽,有時候,你不需要犧牲自己來成全我的。
咱們不妨梳理一下,圍繞着賈玲與媽媽的橋段,或者説賈玲始終無法釋懷的心結,不過是千千萬萬兒女的想法,希望通過改變人生,讓自己的變得更加優秀,以此作為對父母的回報。
説實話,這部電影令我非常感動,但感動之餘,不能忽視理性的思考。劇中前半部分,賈玲所要表達的邏輯:爸媽生育兒女,撫養照顧兒女,兒女長大後,要用成績來回報爸媽。兒女越成功,爸媽對撫養兒女的投入越覺得超值。
賈玲在導演《你好,李煥英》時,的確投入大量的心思。從很多情節橋段處理上,能夠看到賈玲用心良苦的痕跡。
賈玲曾多次出現幻覺,當李煥英嫁給賈文田時,賈玲隱約中看到媽媽照顧自己的場景,忽然賈玲內心萌發出一種感想“媽媽是為了我,才選擇嫁給爸爸”、“是我奪走媽媽的青春和夢想”。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在自己的成長旅途中,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上學時,小夥伴比自己成績好;工作比自己更體面;結婚對象比自己更優秀。
此時,爸媽是否會有一種矮人一頭的感覺。我承認,我的爸媽會有這種感覺。
雖然他們不會直白地説出來,但從言語間能夠感受到一股恨鐵不成鋼的味道,這也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想自己的兒女能夠活得風光無限呢。
比起房子、車子、票子……這些物質壓力,我覺得更容易壓垮兒女的是“孝道”。我為了爸媽能夠在眾人面前抬起頭,所以我要努力讀書,努力工作。
在這一點,我的感觸非常深刻。我從小讀書,長大後參加工作,至少在三十歲以前,我從沒想過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
我是江蘇農村成長的孩子,高考三大重災區“山東、河南、江蘇”,通過地獄式競爭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又在城市安家立業,在外人看起來已經算是活得比較體面。但有誰知道,我只是想讓爸媽活得體面,讓爸媽在同齡人面前聊起孩子時,不至於邊緣化而已。
如今已經快到不惑之年,我也時常在想,中國的孝道邏輯實在太沉重,沉重道令人難以承受,稍微想活出一點自我都不行。用西方的話説,它帶有一種原罪的屬性。
孩子從降生那一刻,圍繞在他們身上的孝道邏輯和使命似乎早已被設定。將來長大後,必須按照這樣的規則去玩,無論你適應與否,沒有任何的選擇。
李煥英結婚後,她的孩子也不是很優秀。李煥英經常抱怨孩子不上進,但心裏希望孩子此生健康快樂足矣。相比來説,李煥英是一位明白事理的母親。
我並不是對中式家庭教育有看法。只是覺得,有時候中國的爸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挾制孩子。每個孩子的屬性不一樣,將來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那都是自己的造化。這種造化既有先天條件,也有後天的因素。
只是太多的爸媽總是盯着功利的層面。爸媽都希望天生擁有學習的天分和長相,殊不知孩子長大後,對於先天條件的渴望要遠遠超過父母。他們僅有那麼點先天條件,也只能決定他們擁有卑微的成就。
所以,電影《你好,李煥英》在帶給我感動的同時,更讓我感受到一股傳承已久的孝道邏輯,使我承受不起。
最後,我想説的是:媽媽不開心,未必都是我的錯。我只能盡我所能,讓媽媽開心。而我所能做的,也只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