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商場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小男孩因為爸媽沒買自己想要的蛋糕,就撒潑摔手裏的東西。
家長呵斥了幾句,“剛吃過還要,你是豬麼?”“你把東西撿起來,不撿起來我就走了”......
後來可能是圍觀的人多了起來,孩子羞怯了,亦或是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他開始小聲地道歉:
“媽媽,我不要了,我們走吧。”
“你別罵我了,我知道錯了。”
然而這時候母親還不依不饒,數落了孩子幾句,才轉身大步走開。
最後,這個小男孩就一邊哭着,一邊慢慢追着大人的腳步,着急踉蹌的模樣,讓我頗有點不忍心。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把孩子貶低到塵埃裏,那給孩子的只能是傷害。
批評孩子,也是一種藝術。
處理得好,啓發與引導孩子;處理不好,很可能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批評孩子,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以下這3個批評孩子的方式,正在威脅孩子的未來,父母一定要注意。
01
你越吼,孩子越差勁!
之前在出差的火車上。
總共2.5小時的車程,足足聽斜後方的一位媽媽罵了孩子近30分鐘。
原因是孩子要喝飲料,媽媽給他買了,可孩子喝了幾口後沒有擰緊蓋子,結果飲料撒了一地,還潑到了媽媽的包和衣服上面。
面對孩子這個“錯誤”造成的結果。
説教孩子幾句,比如:
“下次一定記得擰緊蓋子啊!”
“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髒了,還把媽媽的包和衣服弄濕了,很麻煩!”都很正常。
可是這位怒火沖天的媽媽卻大聲責備孩子:
“以後我再也不給你買飲料了!”
“下次我不會帶你回來了!”
“不要叫我媽媽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滿滿的威脅和責備,聲音也很大。
但是孩子像是已經習慣了媽媽這樣的情緒,沒有任何反應。
中科院心理學博士羅靜曾説:
“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
教育孩子,吼是最沒有效果的教育方式。
真正有效的,是父母心平氣和,和孩子好好溝通;
用愛與信任,將你的生活智慧,慢慢地傳遞給孩子。
02
切忌不分場合地批評
《少年説》裏有這樣一期,一個女孩鼓起勇氣走上高台,請求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她。
“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説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可是台下的媽媽卻反問女兒:“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聽着對話,媽媽好像勝利了,可她不知道的是,孩子的自尊心也正被她一點一點摧毀。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都是來自外界的評價。
如果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責罵,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孩子會在潛意識中,相信自己就是這麼差勁,從而不斷貶低自己,甚至產生叛逆的心理。
毀掉他們自尊只要一瞬間,可重建他們的自尊,也許需要一輩子。
孩子再小,也要給他面子。
孩子犯錯時可以批評,但要注意下場合,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請給孩子留一點餘地!
03
不要上升到語言暴力
幾米説:“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表面的傷痕是可以看得見的,而內心的傷害是無形的。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第57屆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是一個證明。
謝勇導演對瀋陽市少管所的6名犯罪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都在小時候遭受了來自父母猛烈的語言暴力攻擊!
“丟人”、“豬腦子”、“廢物”、“你怎麼不去死”......
這一個個扎人的字眼,將這些孩子上推入無盡的黑暗中,最終釀成大錯。
視頻中有個12歲的男孩,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
明明不是他的錯,母親卻經常罵他:讓他去死,説自己是廢物。
都説人是語言化的生物,這也意味着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輕則有傷孩子的自尊,重則影響一生。
畢竟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真的不是説説而已,對於孩子,更為尤甚!
人民日報曾發文稱:“教育好孩子,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面對犯錯時的錯誤態度。
願孩子每次的犯錯,都能得來父母的理解;
請告訴孩子:雖然你犯錯了,但你仍然是我們最愛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