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92歲高齡的外婆去世,作為女兒的我的媽媽,從外婆生病,一直陪伴外婆直到離開,住院在醫院照顧,回家在家裏料理,多半都是媽媽和姨媽(母親的姐姐)。
去外婆家探望過兩次,外婆的大牀邊支着一張單人牀,媽媽和姨媽每晚輪流照顧,她全身浮腫,有時候會喘不過氣來,兩個女兒不厭其煩地給她按摩、擦洗,無微不至直到她離開。
2
年近花甲的爸爸聽聞岳母去世,立馬要去悼念,可他自己身體也不是太好,走路都需要拄枴杖,農村的習俗,再加上老人的傳統觀念,拗不過他,只好在最後兩天順從他,送他去了。
農村高壽老人過世,七七八八加起來要一週左右才能下葬,接到消息的我們,也放下手頭的工作往家趕,到達外婆家時,我一眼便瞧見了父親,眼窩深深凹陷下去,弓着背坐在角落,我知道爸爸可能身體吃不消了,給外婆磕過頭後,和長輩説明情況,匆匆帶他回了家。
3
事後,聽媽媽説起才知道,原來那幾天她們一直沒有睡過安穩覺,最先大舅媽有留間房給爸媽睡了一晚,之後舅媽孃家人來奔喪了,要騰給孃家人住,讓她們二老去小舅媽家住,因為喪事在小舅媽家辦,她們家也沒地方睡,就讓二老在沙發上湊合了一夜。
越聽我越生氣,舅舅家樓上樓下好幾間房,難道就沒有將近70的姐姐姐夫睡的嗎?還有我那些二三十多歲的表弟、表妹們,你們也能安心睡着嗎?頓時無語。
4
外婆去世後,媽媽就很少回她從前的“家”,自己的父母不在了,家便不在了,有的只是姐弟之間的寒暄,和鄰里之間無異,母親不愛多説,怕姐弟之間生嫌隙,可她心裏明鏡似的。
有時候親人之間表現的淡漠,往往更讓人難以釋懷,無法理解血緣關係背後的種種,怎會如此,我們被這所謂的親情牽絆着,可它卻又如此脆弱,禁不得歲月的風吹雨打。
我有話要説:
父母去世,回孃家的次數肯定會少了,如果女兒和家裏的兄弟關係非常親,感情好,兄弟對這個姐妹也是特別有感情,那回去的次數多,尤其兄弟娶了媳婦,媳婦也特別善良,對這個姑姐妹也特別好,如果感情一般,回去不回去看對方的態度了。
所有的親情都是要你來我往的,兄弟姐妹對自己好,也要懂得感恩,感情的回報都是要有感激知恩的,祝天下的兄弟姐妹都是感情和睦,在老人去世後,也要堅持來往,不斷親情。
不管親戚對自已怎麼樣,只要自己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周圍的社交環境就好了,做自己該做的事,走自己該走的路,遇事一笑而過,開心過好每一天,人生短短,不要計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