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袁隆平爺爺這句話吧!不過對於絕大多數90後、00後來説,從小飯來張口,從來沒擔心過俄肚子,聽到袁老這句話,可能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畢竟你們沒經歷過苦難年代。
當年我上軍校的時候,誰要是浪費糧食,饅頭吃一半扔了,那可是要被抓出來狠狠批判一番的,直到現在,我還保持着吃飯一粒不剩的習慣。
但是今年,尤其是新冠疊加俄烏危機,作為全球第一和第四小麥出口國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宣佈暫停出口。要知道:這兩個國家的小麥出口量,可是佔到了全球25.6%,持續的戰爭嚴重影響了小麥春耕。同時西方制裁俄羅斯天然氣,而天然氣是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導致化肥價格暴漲,再疊加油價上漲帶來的運費增加。
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減產,讓糧食價格指數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點。全球糧食供給受到衝擊,日本韓國大肆搶購糧食,就連世界第一大磷酸鹽出口國的摩洛哥,也面臨糧食短缺的風險。
新聞裏越來越多提到糧食安全問題,可能這時我們才深刻理解袁老那句“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分量。要知道,去年中國足足進口了1億6400萬噸糧食。我們每天吃的糧食從哪來?全球糧食生產早已過剩,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餓肚子?誰掌控了世界糧食命運?
帶着這些問題,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所以這次咱們就來説説這個經常被大家忽略,但關係到我們每個人乃至全人類的命運的話題,看看資本主導下的世界糧食生產所隱藏的貪婪與危機。
2008年,相信留在中國人記憶中的,除了暴雪、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次貸危機,還有一個就是“國際糧食危機”。當年前8個月,全球糧食漲幅超過50%。對糧價影響最大因素,是歐美國家發展生物燃料,非洲21國出現糧食供應嚴重缺口:喀麥隆、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多個非洲國家相繼發生 “糧食騷亂”。但是14年後,今年的糧食危機,受害最嚴重的也幾乎都是這些前殖民地國家。為什麼餓肚子的永遠是它們?
殖民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無疑在全球糧食危機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雖然我們早在初中課本中就學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對殖民地的殘酷剝削,完成了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歐洲的武裝商人用殘酷的三角貿易把非洲的黑奴販運到美洲,強行奴役他們種植甘蔗、煙草,再運回歐洲榨取高額利潤。但是殖民地都去種經濟作物了,哪來的糧食去餵養當地人呢?畢竟剝削也不能竭澤而漁啊!
其實,殖民地這個概念,並不是伴隨地理大發現而直到近代才出現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出現過殖民城邦。貧瘠的鹽鹼地無法種植養活人口的足夠糧食,最大的農作物是葡萄、橄欖油這樣的經濟作物,殖民經商是生存繁衍的唯一希望。用橫跨地中海的貿易換取北非的糧食,擴大原材料生產,開拓新的市場,用殖民地給宗主國輸血。
殖民地和宗主國之間龐大的貿易量催生出發達的航運業,為了保證海上生命線,強盛時期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都發展出了強大的海軍,確保對地中海的控制。所以近代,西葡、荷蘭、英國用殖民貿易開啓的全球化,逐漸把整個世界都聯通在一起,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地中海的放大版,英美接力把持的3個半世紀海上霸權,在它們看來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誰敢碰就和誰玩命。
而對於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説,殖民地的定位就是廉價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那肯定是市場需要什麼種什麼。比如美國獨立前的定位就是棉花種植園,幾乎整個國家都是圍繞棉花、煙草這兩種經濟作物轉。但地裏種的東西又不能吃,所以很多殖民地都不可避免的陷入糧食短缺的境地,需要從其他殖民地調配,這就是國際大宗糧食貿易的開端。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羣;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用這段略顯囂張的文字,得意的描述了19世紀英國主導下的全球貿易體系。
但是,隨着世界殖民地被瓜分殆盡,如何才能產生足夠的糧食,滿足工業生產對農產品近乎無限的需求呢?既然地是固定的,那就大力發展農業技術,精耕細作提高單位產出嘛。緊接着到來的兩次工業革命,為人類的農業生產帶來史無前例的提高。
首先,合成氨技術讓農業首次實現了肥料自由。其實在合成氨發明之前,糞便可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很多國家歷史上都有靠出售糞便為生的人,富人由於伙食比較好,他們的糞便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在我國的困難年代,掏糞還得用糞票來定配額。南美的鳥糞戰爭大家應該都聽説過吧,氮磷化合物是生產炸藥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而直到1909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利用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氣,從而實現了氮肥的工業化生產,這一發明養活了全球近1/3人口。其次是生物學的發展,讓人們認識到了遺傳基因的存在,基於遺傳學的選種育種和雜交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畝產量。
到一戰前,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生產效率空前高漲。1885到1894年,英國的小麥畝產,相較十七世紀近乎翻倍。1860到1920 年,美國的棉花、玉米、稻米分別增長約 1.5 倍、2.9 倍和12.6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極大提高了太陽能轉化為食物化學能的效率,不僅讓人類在20世紀解決了温飽問題,並且將農業勞動力在全球勞動力的比例,從一半降到了1/3。畢竟要是沒有足夠的糧食,怎麼供養那麼多士兵脱離生產去打仗嘛。
在農業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生產過剩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農產品價格暴跌,雖然美國先後頒佈了八部農業法,依然沒有控制住糧食價格的波動。使得美國開始進入了農產品過剩——農業蕭條——政策干預——繼續過剩——再次蕭條——繼續幹預的惡性循環中。同時農業技術的發展讓農業的門檻越來越高,造成了大量的中小農場主破產,土地不可避免的集中到大資本手中。什麼叫資本主義土地兼併啊。而資本一旦進入農業,會有什麼後果呢?
在雄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之下,美國的大農場迅速完成了良種化、機械化和集約化。在宏觀上,美國農業也逐漸完成了專業化分工:形成了俄亥俄、衣阿華的玉米生產帶、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小麥玉米帶。這些的農產區以專業化分工的方式,只經營一到兩種農產品,做到真的因地制宜,並有配套的交通網絡與水利設施。
在此期間,美國建成了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標誌的現代化大農業,以不到全球 7%的耕地,生產出世界農業總產值 12.6%的農產品,其糧食出口約佔全球的 1/3。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不僅成為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農業強國,這就是超級大國最基本的雙強標準吧。有這樣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上帝幾乎是把飯喂到美國人嘴裏,還要託着下巴幫它嚼幾下。
由於糧食實在多的吃不完了,大量的玉米和小麥都被拿來釀酒,全民狂飲,最後喝出個禁酒令來。美國人今天的吃一半扔一半的浪費習慣和當年的糧食過剩都有很大關係。今天,美國生產了全球50%的玉米、20%的燕麥,以及15%的雞肉、豬肉、棉花和小麥。但如此“高產”的背後是驚人的能源消耗:美國每年生產3000億公斤糧食,但卻要消耗6000—7000萬噸石油,生產糧食的熱量有6—10%來自於石油,可以説美國的糧食是石油澆灌出來的。
而且現在大規模使用的化肥,需要大量的磷礦和鉀礦。在施肥之後,剩餘的肥料都隨着雨水流向了大海很難回收,這些礦產都是短期無法再生的,如此瘋狂的消耗實在是讓人擔心農業的未來啊。
和封建時代,地主兼併土地,最終剝削的產物是糧食不同,資本主義土地兼併,糧食只是獲得利潤的手段。在如此瘋狂的產量之下,美國開始極力推動農產品出口,由於本土的農業集中度很高,並且交通便捷,如此優越的市場環境孕育出了ADM、邦吉、嘉吉三大糧食巨頭,加上荷蘭的路易達孚,壟斷了世界上80%糧食交易。
在新自由主義的加持下,美國開始向其他國家輸出“比較優勢”概念:你自己種糧食吃的成本,比從我這買的還高。於是越來越多的國家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最大化,放棄了糧食自給,在政治和經濟上對美國的依賴越來越深。
實事求是的講:人類農業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壟斷資本主義確實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農業是一種純商業行為,食用只是糧食的一種用途,就和20世紀20年代,過剩的糧食會被拿來釀酒一樣。今天油價高漲的時候,大量的糧食會被拿去發酵成酒精或者製成生物柴油,當畜牧業利潤提高時,糧食又會被製成飼料,包括很多化工原料都是從糧食中提取的。資本逐利的本性造成了一邊是糧食生產過剩,一邊是全球8.5億饑民的荒誕景象。
從全球範圍看,飢餓從來就不是糧食不夠造成的,糧食危機的表象下,是壟斷資本對於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深度控制。從化肥、農藥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農業就不可避免的和工業綁在了一起。隨着人口膨脹,糧食需求水漲船高,想要在有限的土地裏榨取出最大產量,必須使用優質的種子和農藥化肥,但後發國家又怎麼可能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呢?
為了獲取種子和物資,農民和企業就得貸款,本國提供不了,只能去找壟斷資本:從巨頭那借錢去購買巨頭們自己開發的農藥和種子。糧食長出來之後再賣給糧商巨頭,農民拿到的了錢,還要去還貸款。在這個資本閉環下,大量的利潤被跨國壟斷集團賺走,落後國家很難依靠現有的產業積累資本,完成產業升級,從而陷入越種越窮的怪圈。
而且,在農業全球化的過程中,種植經濟作物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咖啡、香料的價格是糧食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很多國家漸漸失去了發展獨立自主農業的興趣,“自願”回到殖民地時期的分工模式,因為他們確實太需要外匯了。
開頭提到的摩洛哥就是這樣的狀態:在本國糧食尚不能自給的情況下,為了經濟利益還要向歐盟出口柑橘和蔬菜。一旦全球經濟出現波動,就算擁有世界最大磷酸鹽儲量,還是要為糧食發愁。
今年的俄烏衝突和新冠疫情只不過充當了導火索,讓本來就存在的問題更加凸顯了而已。美國也好,聯合國也好,的確每年進行了很多糧食援助,但在不觸動壟斷資本的前提下,僅靠一點糧食是無法改變這些國家貧窮的現狀的。而也許他們也壓根沒想改變,畢竟假如這些國家都富起來,廉價原材料從哪來呢?
如今擺在落後國家面前的,是產業升級與低利潤率之間的矛盾。並不是這些國家的農民不努力,也不是這些國家不想改變。而是目前跨國資本壟斷的底層邏輯就是這樣:為什麼發達國家敢於向落後國家輸出產業和技術呢?因為他們穩穩佔據產業體系的上游,再怎麼“自由貿易”,發達國家永遠都是穩賺不賠。這就好像一個打工人每天的工資就只夠吃飯的,他又怎麼能通過學習逆襲老闆呢?
而這些國家想要擺脱被剝削的命運,就只有技術升級這一條路,但是科研是很費錢的呀,低端產業的利潤本來就很可憐了,還要再從牙縫裏省出產業升級的經費,幾乎是不可能的。更要命的是,當年列強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培養了一大批地頭蛇,列強拍拍屁股走人以後,這些地頭蛇搖身一變就成了統治階級,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南美的考迪羅、東南亞的鄉賢都是這麼形成的。
不過,即使現在這些落後國家一下子斷絕和跨國壟斷資本的聯繫,沒收所有他們的資產,日子也不會變好,畢竟核心技術是沒收不來的。
那麼後發國家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這不是有現成的例子擺在眼前嘛,我國當年也面對着同樣的困境,技術落後,只能靠出口農產品和給別人做代工賺取外匯,用七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一步步累積下資金才完成的產業升級。
而我們當年的法寶就是——用市場談價格。中國當年有13億人口,哪個大公司也不可能放棄這麼大市場,吃點小虧先進來再説,要不市場份額就要被對手擠佔了。
雖然目前後發國家,的確沒有哪個國家的體量可以和中國相提並論,但是他們聯合起來就不一樣了。如果落後國家之間搭建起統一的市場,在內部先把生產要素流通起來,一致對外。你壟斷資本店大欺客,我落後國家也可以客大欺店嘛,而且農產品雖説比不上OPEC手裏的石油,但是摩洛哥的磷礦、蔬菜、斯里蘭卡的茶葉、香草莢,南美洲的蔗糖、咖啡,你不能説不要就不要吧。
要是這個產業聯盟能夠形成,不説反過來剝削歐美,但至少能夠拿回本該屬於他們的那份利潤。所以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歐美對每個國家的事務都要插一腳了吧,嘴上都是主義,心裏全是生意。
看着這些國家遭遇,我不由得想到了清末時期的中國,那時的中國人民一樣的勤勞堅韌,卻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什麼事情都要看列強的眼色。如今我們已經重新崛起,可環視世界,女王、皇帝、封建主依然存在呀,從世界範圍來看:獲得真正獨立和解放的國家和民族是少數,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民並沒有隨着時間進入21世紀,列強們的壓迫和剝削,只是換了更加冠冕堂皇的藉口。
今天中國人的飯碗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因為先輩們已經替我們走完了那最艱難的路,是因為有無數像袁老一樣的人,為中國人能飽飯奉獻了一生,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會去種田種菜,但至少可以從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糧食,這才是對袁爺爺最好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