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橙黃層林盡染,但秋葉變色可不是為了美

秋天來臨之際,許多木本植物的葉子紛紛變成紅色、黃色或者橙色。尤其在暖温帶落葉闊葉林中,大面積不同種的落葉性喬木由於變色時間、變色程度不一致,使整片林子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色彩。

不僅僅侷限於温帶,在亞熱帶甚至熱帶,也存在着季節性落葉的樹木。

據保守統計,全球範圍內有超過600種植物會參與這場秋季的變裝,包括在北美常見的各種楓樹、在歐洲常見的幾種温帶櫟屬喬木,它們都是由一些常綠木本植物演化而來的。

那這些喬木為何要選擇在秋天落葉呢?

落葉是為了開源節流

一般認為,落葉是喬木對所處環境氣候的季節變換做出的響應。

氣候適宜時,葉子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樹木生長所需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但隨着秋天到來,氣温開始降低,降雨開始變少,日照時間也開始變短。

葉片沒有枝幹那樣逐年加厚的樹皮用來保暖,也不像根可以埋在土裏禦寒,為了接收光照而變得寬大的葉面,反而會讓葉片面對寒冷無所適從。在氣温低於零攝氏度時,葉片還會面臨凍傷的風險。

同時,由於氣温變低與降水減少,根從土中吸取水分也變得困難,而葉片上密佈的氣孔會隨着呼吸作用而損耗大量的水分。

因此,樹木為了開源節流,選擇在氣候條件不利的時候捨棄葉子。

變色是樹木的生存策略

在感應到長期低温後,樹木開始準備落葉,但是在這之前需要對葉子中的營養物質進行回收,尤其是葉片中的葉綠素含有豐富的氮,這對樹木來説是緊俏的營養元素。

這場緩慢的回收之旅會將葉綠素降解殆盡,同時葉子中的蛋白質也會被回收近三分之二。隨着葉綠素的降解,葉子中的類胡蘿蔔素開始充當起這個調色盤的主角,使葉片呈現出從橙色到金黃色的變化。

類胡蘿蔔素是一種輔助光合色素,在葉綠素被降解回收的階段,類胡蘿蔔素充當起保護者的角色,防止葉片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被光灼傷。因為秋高氣爽的天氣裏,少了雲層的遮擋,光照強度反而增強了。

我們觀賞到的秋葉還有很多是以紅色為主調,這是因為很多葉子中還含有第二類色素物質——花青素。

秋葉中花青素與類胡蘿蔔素兩類色素搭配起來,使得秋葉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變化,從黃到紫到紅到棕,再加上森林中不同落葉樹對秋季響應的時間不同,使得典型的温帶落葉林在秋季時會變幻出萬紫千紅的顏色。

有意思的是,花青素並不是原本就存在於綠葉之中的,它不是光合色素,而是葉片在落葉過程中主動生產的。

花青素或起到防禦蟲害作用

花朵中產生的花青素主要用於吸引昆蟲過來訪問,那麼在行將就木的葉子中產生花青素是什麼目的呢?

一種解釋是花青素被植物用來應對環境脅迫。這種水溶性的色素,不僅能過濾紫外光,防止光損傷,還能溶解在細胞中,增強細胞的滲透壓,使植物能夠應對秋季的乾旱環境。

但這個理由還不夠充分,因為應對脅迫環境,生產色素其實並不是最經濟的解決方法。

另一種解釋是,產生花青素是植物的利用色彩防蟲的一種策略,是在與動物協同進化中衍生的做法。

比如有觀點認為,秋季大面積的蚜蟲遷移到樹上越冬,在來年春天綠葉產生時,會對植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在大多數昆蟲的眼中,紅色是不可見的,紅色的葉子在它們看來是黑色的,這樣一來,秋葉轉變為紅色,會讓昆蟲誤以為這種葉子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也就是説,秋葉轉紅能夠矇蔽敵人,進而起到防禦侵害的效果。

巧合的是,許多剛萌生的新葉也是紅色的,這些容易被啃食的幼葉也能依靠紅色將自己保護起來。

秋葉還能讓原本在綠葉之中偽裝的、以植物為食的各類昆蟲暴露,因為許多植食性昆蟲都是綠色的,變色的葉子會讓它們變得顯眼起來,從而被昆蟲的天敵發現並捕食,減少樹木上藏着的各類有害食客,讓樹木可以安全過冬。

還有假説認為,秋葉可以充當果實的旗幟,秋季也是果實成熟的季節,同果實顏色一致的紅葉更容易吸引鳥類等種子散佈者的注意,從而助力果實種子的散佈。

(據《科技日報》)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2 字。

轉載請註明: 紅橙黃層林盡染,但秋葉變色可不是為了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