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胡宇齊
南方持續高温,給羣眾生產生活帶來不小困難,其中川渝等地區還遭遇了山火、乾旱、缺電等重重考驗。可面對這樣的極端氣候災害,卻有人莫名抖起了機靈、玩起了梗:“火盆還是紅油鍋底”“四川重慶與退燒無緣”“天府變地府”……種種戲謔調侃之聲,聽着讓人很不舒服。
災害就是災害,不應也不能成為一些人博眼球的題材。形似“生命之樹”的灘塗,背後是水資源高度緊張的殘酷現實,有何美可言?滿目赤紅的温度氣象圖,對應着川渝百姓正在經歷空前酷暑的不易,有什麼笑點?此時此刻,各方都在盡最大努力抗旱保電:基層幹部、消防官兵及志願者奔赴一線救災,國家電網最大限度跨省調度電力支援四川,中國氣象局調派人工增雨飛機來到重慶……在齊心抗旱的努力付出面前,那些自以為幽默的調侃,反映出輕佻愚昧的心態,更折射出某種事不關己的冷漠,對於當地民眾及所有救災人員都是極大的不尊重。
或許有人會説,不過就是幾句玩笑罷了,何必大驚小怪?可能某些網友只是對罕見高温天氣之下的圖景感到好奇,於是跟風蹭熱度,或乾脆只圖一樂,本質也談不上“壞”。但將嚴肅議題娛樂化,卻會影響事件在輿論場上的呈現與走向,一定程度弱化災難的嚴重程度,消解救災減災的社會氛圍。往深裏看,語言上的輕佻,未嘗不是對社會思考能力退化的警告。嬉皮笑臉,滿嘴跑火車,更容易在無形中帶偏公眾認知,潛移默化間讓一些人在公共議題中喪失共情和思辨的能力。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這也意味着人人都應遵守發言邊界,明白一事當前,什麼該説、什麼不該説。面對自然災害,每個人固然皆可表達不同關切點,但都應契合事件本質。如果説感同身受有難度,那麼至少應抱有一份起碼的同理心,做到別説風涼話,不拿別人的痛苦編段子。“隔岸觀火”的幽默不好笑,不高級,更不聰明。多聚焦救災減災本身,多傳遞善意和關懷,多做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發言,這是每個人都能盡到的綿薄之力,也是網絡時代應有的理性思維和表達素養。
極端高温之下,大家都渴望“雨來雲來”,這是我們審視這一災害事件的基本共情點。期待高温大旱地區早日戰勝“烤驗”,也希望更多人都能為此出把力、打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