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智能互動體驗設備
陪伴老人的智能機器人
志願者幫助老人使用智能設備 本報資料圖
根據最近一次公佈的天津老年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市60歲及以上户籍人口已達到246.06萬人,佔全市户籍人口的23.43%,這意味着大約4人當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
而2020年4月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60歲及以上網民佔全體網民比例的6.7%,人數為6057萬。而2019年末,中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也就是説,有近2億老人未曾接觸過互聯網。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數字的背後是老人們在智能時代裏面對的窘境,是對他們心理和信心的一種衝擊。
在智能時代,如何善待老人,給予他們人文關懷,讓他們更加適應時代的步伐,可以自信地生活,度過快樂的晚年,我市作出了多種嘗試和努力。
去超市和菜市場不會掃“津門戰疫”二維碼,不會註冊也找不到健康碼在哪裏,想去醫院看病不會網上掛號,外出吃飯也不會掃碼支付,更別提打車軟件和外賣訂餐了……在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身上不帶錢,一部手機就能走天下,衣食住行全搞定。這樣一個時代,年輕人如魚得水,可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令很多老年人無所適從,甚至有些恐懼。他們甚至無法單獨出門,所有與智能有關的操作讓他們疲於應對,他們自覺與社會格格不入,完全落伍……專家呼籲,儘管任何的不適都無法改變智能時代來臨的現實,但我們至少可以去善待老人,儘可能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活得更舒適一些。
近年來,我市持續採取多項舉措改善老年人在智能時代的“不適感”,“老年人就醫服務月”、老年人“手機課堂”、為老年人專屬定製的手機銀行APP……這些讓老年人感到格外温暖,而他們的生活也因此在悄然地發生着變化。
拿着現金去豐巢交超時保管費
69歲的劉大爺家住河西區,前不久因為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還鬧了個笑話。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慣,在孩子的幫助下,他學會了網上購物,“有一次我在網上買衣服,發貨好多天還沒收到,打電話問商家,説快遞員早把快遞放在小區豐巢櫃裏了,讓我憑取件碼去拿,而且包裹存放超時,需支付1元錢的保管費。”劉大爺激動地拿着一元錢就去了樓下豐巢快遞櫃,可沒過一會兒卻鎩羽而歸,快遞依然沒有拿到。“我輸入取件碼,讓我交費1元錢,可是我拿着現金怎麼也找不到投幣口,可急死我了。”劉大爺的孩子聽到他的遭遇,啼笑皆非,告訴劉大爺,豐巢只支持支付寶、微信等網上支付手段,並不支持現金,劉大爺哭笑不得。
個性化推送廣告當真買買買
河東區的楊大娘今年72歲,今年剛接觸網絡購物。在孩子的幫助下,註冊了多個網購平台的賬號,並瘋狂迷上了網購,家裏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快遞包裹,“這是因為我的購物記錄良好,平台專門給我的優惠價,別人根本拿不到。”看到楊大娘得意的神情,老伴兒程大爺半信半疑,他悄悄拿起手機,打開購物平台一看,其每日精選都會推送優惠商品,每次領取人都是楊大娘,上面有“表揚河東區的楊女士,獎勵2846元手機優惠”“二十元專屬優惠券,請楊女士領取”,甚至還有專項的天津市補貼待領取,對於平台如此慷慨,程大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這個平台上每天有大量的優惠都只給自己的老伴兒呢?程大爺問了子女後才如夢初醒,原來這只是平台的一種促銷手段,並不只發給一個人,只不過針對不同的用户平台會自動更改用户名推送優惠信息。很多老人誤以為是給自己的專屬優惠,不用可惜,因此在網上買個不停,有的東西買到家根本沒用,白白浪費錢。
預約掛號看病交費難只能求助子女
北辰區70歲的辛大娘最近嗓子總有痰咳不出來,想去醫院檢查,可既不會用手機軟件預約掛號,也不會網上支付檢查費和藥費。以往去看病,都是女兒給提前掛號,然後再陪着一起去看病。可唯一的女兒剛買了新房子在裝修,特別忙,老人就一直忍着不敢説,後來實在難受得扛不住,才告訴女兒,可從心裏還是不想在這個時候麻煩女兒,“要不你給我掛好號我自己去?”女兒一聽直搖頭,您會用自助機取號嗎?會用機器自助交費嗎?一聽這個,辛大娘還真是怵頭,只得作罷,別説自己對操作機器一竅不通,就説這老花眼,屏幕上的字也根本看不清,最後還是女兒陪着去了醫院。“難道智能時代,老人連自己去看個病都不行嗎?”她非常無奈。
暖心
自助掛號機前的耐心指導
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主要的就醫羣體是老年人,近日,記者在該院門診大廳一樓看到,幾乎所有的自助掛號機前都有工作人員值守,為不會用自助機掛號、取號和繳費的老年人現場指導。“大爺,對,按這個鈕,您的醫保卡里面有錢嗎?開通金融功能了嗎?好,沒問題,就用醫保卡交費就行。”老年人站到機器前,工作人員會主動上前詢問老年人的需求,是否需要幫助,在耐心指導下,老年人都能順利完成操作,大家排隊使用機器,排隊接受指導,井然有序。
“我經常要來醫院拿藥,孩子在手機上給預約的號,有固定的就診時段,不用排隊,很方便。孩子要上班,我每次都自己來取號,交費,這裏有工作人員指導,不用擔心不會使用掛號機。幾次下來,我也會用了。”71歲的吳阿姨説道。
自助掛號機屏幕很大,字體也大,這樣一來,即使不戴老花鏡,老年人也能看清楚上面的字,不少老人自己就能按照指示操作。2019年以來,市衞健委從解決老年患者不會使用手機掛號看病這件“小事”入手,以解決老年人在就醫過程中的不會、不便等問題為重點,制定了10項服務措施,包括在各醫院開設“手機課堂”教老年人用手機掛號,減免老年人掛號費,完善老年人服務設施,簡化診療流程、增加人工服務窗口,為有需求的老年患者提供陪檢服務,安排院長值班現場解決患者問題,為患有14種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開具30天長期處方等,在全行業開展了“老年人就醫服務月”活動。智能時代,老年人看病變得不再那麼難。
貼心
我市各社區開設“手機課堂”
西青區泰康園社區68歲的李阿姨小日子過得很瀟灑,買菜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輪流用;購物APP比年輕人用得不差,衣食住行全網購;利用Q醫軟件預約掛號更是不在話下,儼然一位智能手機達人。這全是社區專門為老年人開設“手機課堂”的功勞,工作人員耐心細緻講解智能手機用法,她自己也不恥下問,課堂上學完記筆記,回家還要研究一番,現在也實現了“手機在手,走遍神州”。“以前一擺弄手機我就犯暈,鼓搗半天也不行,還經常把手機弄得死機,子女笑話我,多問幾句,他們就嫌我太‘小白’,不願意教,説就是教你也不會。可社區‘手機課堂’不一樣,老年人在一起學習,大家一個起跑線,誰也不會笑話誰,還互相幫助,工作人員也耐心,學的特別快。”李阿姨説。
2019年7月,我市下發通知,要求各區開設社區老年人“手機課堂”,解決老年人手機不會用、用不好等問題,更好滿足老年人對智能生活的需求。各社區迅速展開行動,開設“手機課堂”,讓老年人樂享智能手機帶來的生活便捷與樂趣。在推動落實開辦“手機課堂”過程中,全市1187個社區開展了上門送學,962個社區開展了結對幫學,1435個社區設立了諮詢服務點。濱海新區瞰海軒社區集中辦班為老年人講解如何使用手機收付款、充話費以及支付安全等知識。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開展“智能上門”服務,入户為老年人安裝教授社保、電網等手機APP。河東區松風東里社區舉辦智能乘車課堂,通過PPT演示百度地圖、滴滴打車等軟件使用。河西區名都新園社區聯合天津科技大學開展“科技助老”活動,教授老年人使用電子支付、醫指通等軟件。河北區林古里社區把老年人中的“手機達人”發展為志願者,教授手機使用方法。南開區星城社區協調共建單位華為售後服務中心,開辦手機使用講座。紅橋區翠溪園社區印製宣傳海報、操作手冊,在樓門張貼併入户發放。市有關部門積極為老年人學用手機搭建平台、提供服務。
除此之外,一些公共服務單位也紛紛針對老年人推出暖心服務:軌道交通集團在238個車站客服中心配備老花鏡,開展“優惠乘車、服務到家”活動,到10餘個社區講解地鐵APP使用方法。市公交集團組織200餘名職工走進社區,為老年人講解公交軟件使用方法,方便老年人“智慧出行”。
今年初疫情發生後,針對很多老年人不會用手機掃“津門戰疫”二維碼的情況,社區網格員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上門送服務。北辰區瑞景街江南春色花園社區一位獨居老人,因不會掃碼無法進入超市和菜市場,連公交和地鐵都坐不了,子女又在外地,社區網格員在樓門微信羣裏瞭解到老人情況後,立即上門幫助老人申請了“津門戰疫”二維碼,回到居委會打印出紙質版,再送到老人家中,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用心
金融機構各項服務體貼入微
河北區的趙大爺今年70歲,每月10號要去銀行取工資,到這幾天,老年人扎堆,銀行網點總排長隊,等得人心煩意亂。聽説年輕人都用手機銀行,隨時轉賬很方便,他想讓子女教,又經常見不到人。“要是有人能幫我就好了。”中國農業銀行的工作人員聽説了趙大爺的煩惱後,耐心在大廳裏教他註冊手機銀行,“密碼是8位的,數字、字母都行,最後設一個記得住的。”將近20分鐘手把手教,終於幫助趙大爺搞定了心目中原本很神秘的手機銀行,現在他越用越熟練,“能辦的事挺多,還能刷指紋,大拇指一戳就行,確實方便,要不是銀行的小姑娘幫忙,我自己根本不會。”
“現在有老年人會使用手機銀行,但有一大部分人還是習慣來櫃枱辦理業務,覺得安全。”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分行相關負責人説,老人擔心自己操作不熟練,萬一按錯鍵,錢沒了,還有些人覺得手機本身不安全,一旦被偷或者中病毒,會有損失,“現在業務窗口可以滿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即使來櫃枱,也不用花太長時間排隊。”同時,銀行在下屬營業廳外都配備了便民服務電話公示,為老年客户主動提供助臂攙扶等暖心服務;配備愛心窗口、愛心座椅、便民藥箱、老花鏡等,為老年人提供應急支持;部分網點還配備血壓計、體重計等設備,為老年客户提供多一份的關愛。
另外,考慮到老年人的行為習慣,中國農業銀行還重塑了手機銀行系統用户使用流程,針對老齡客户羣體的特點開展專屬升級優化。手機銀行操作更加便捷,支持刷臉、指紋、密碼等多種方式登錄,支持語音喚起功能,支持50餘家銀行卡線上支付綁定。改進操作頁面顯示,添加大字體調整功能,為老年人線上自主操作金融業務提供更多的便利體驗。
針對老年人辦理社保卡領取養老金業務需求,2019年6月,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首批“社保銀行一體化”網點正式對外營業。除實現社保卡即時制卡、立等可取外,個人打印養老待遇清單等20項社保業務都可以在工行“社保銀行一體化”服務網點辦理。還推出了社保卡郵寄業務,實現了社保卡“足不出户、郵寄到家”的髮卡模式,為行動不便的老年客户申請、更換社保卡提供了便捷選擇。
現在已經有一部分老年人正在積極“觸網”,但是需要旁人助力,而子女卻又常常不在身邊。工商銀行為此還推出了幸福生活版手機銀行,充分考慮到父母的“觸網”需求,推出子女幫父母註冊手機銀行的功能,降低老年人使用移動金融服務的門檻。設計的“一鍵求助”功能,方便老年人在手機銀行使用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可以快速截圖向子女諮詢。作為家庭中堅力量的年輕人,可在手機銀行中設置親情關係,將父母長輩的賬户信息、生日提醒等添加在親情賬户中,就可快速交易為父母代繳充值、查詢轉賬。在老年人最關心的安全問題方面,幸福版新增安全向導,一步一步引導老年人利用五重安全鎖將賬户、資金管住;在轉賬匯款時,一旦大於1萬元,系統會進行安全提示,防範電信詐騙等外部風險事件。
專家建議
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張曉華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老年人,她表示,目前中國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社會和步入老齡化社會重合的一個特殊時期,數字產品的出現對社會的發展起着推動作用,但不少數字產品在開發時主要以中青年羣體為主,沒有考慮老年人的接受程度。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受到身體、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對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反覆操作才能掌握。而如今手機APP眾多,但對於是否“適老化”的問題考慮較少,老年人不會使用,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出現社會隔離,繼而影響生活質量。基於此,張曉華建議:一是數字產品研發者應多考慮產品“適老化”的問題,從最初的設計理念上就減少老年人使用起來可能面臨的障礙,避免出現“數字鴻溝”。二是老年人也應該肯定自己,告訴自己我能行,高科技不代表高難度,在面對數字產品時不要有畏難情緒,要不斷學習,激發社會參與感。三是社區也應該連續性開辦“手機課堂”,請專業人員為老年人講解數字產品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從方方面面幫助老年人學習新東西。四是全社會都應該加強善待老人的宣傳,讓大家從觀念、意識和行動上都能多為老年人着想。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老年人在智能時代生活得更好。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