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巨嬰”,總覺得距離我們很遙遠,比如被稱為“中國第一懶人”的楊鎖,已經成年竟活活餓死在自己家中,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巨嬰”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產物,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有。比如在美國,也有這樣一個楊鎖式的人物,他的父母尚且在世,不過前景同樣堪憂。
美國33歲“成年巨嬰”走紅,智商正常,仍然活在嬰兒的世界裏
美國有一男子,已經33歲,表面看上去,他外形彪悍,滿身肥肉,卻仍然每天吃着安撫奶嘴,用奶瓶喝奶和飲料,吃飯的時候,就端端正正坐在桌前,等着媽媽來餵飯。
他穿着超大號的成人紙尿褲,至今沒有學會自己解決上廁所的問題。遇到不開心就大聲哭叫,媽媽就得趕緊過來安慰。
每晚睡覺時,他要抱着毛絨玩具,聽媽媽講故事才能睡着,就連他睡覺用的超大嬰兒牀,也是媽媽從網上特意定製的。
他每天的活動就是玩積木拼樂高,在簡單的圖形上塗顏色,看看動畫片。
據悉,他的智商完全正常,完全可以出去工作,但他卻在父母的庇佑下,始終拒絕承認自己已經長大成年,仍然活在嬰兒的世界裏。因為什麼都不用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實在是太愜意了太舒服了!
他説自己害怕長大,害怕面對外面的世界,只要媽媽還在,他寧願永遠呆在自己的安樂窩中。
他的媽媽也曾經試圖改變過這種現狀,但孩子的激烈反抗和哭鬧,讓媽媽徹底放棄了努力。如今全家人的收入來源都依靠他的姐姐,面對媽媽無原則的溺愛,姐姐也表示很無奈。
成人幼稚化,小心“彼得·潘綜合徵”,心理醫生:這是病,得治
醫學上有種“巨嬰症”,指的是體重超過8斤新生兒,是種遺傳疾病,長大後就恢復正常人的體形,沒有什麼影響。
在心理學上,也有種“巨嬰綜合徵”,也叫“彼得·潘綜合徵”,得名於童話永遠也長不大的男孩彼得·潘,這種心理障礙表現為成年人的幼稚化,患者生理上已成年,但心理上仍然是個孩子。
他們不是不能自理,而是愛“裝嫩”,習慣逃避現實,逃避責任,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
他們喜歡和父母黏在一起,以孩子的身份自居,童心未泯,習慣自我封閉,不愛與外界交流。
心理學家發現,這類患者的背後,都有一對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從小到大事事包辦,親力親為,孩子的任何嘗試都被父母無情剝奪,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苦。
這樣的母愛父愛,像一根根鋼筋水泥,編織成一個囚牢,把孩子一生禁錮在裏面,當有一天父母想讓孩子走出牢籠,孩子早已喪失了勇氣和能力。
《初遣》中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日本有部火了多年的綜藝《初遣》,是以真人秀的方式,記錄年齡很小的孩子們的家庭生活。日本的教育何以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獨樹一幟,從這裏面就能窺見一二。
有個3歲的小女孩狸愛,要在爸媽結婚紀念日幫爸爸買回給媽媽的禮物,但要完全自己一個人完成所有任務,沒有爸爸幫忙。
狸愛一聽就哭了,爸爸給她帶上媽媽做的護身符,還有糖果,讓狸愛感覺不那麼孤獨寂寞。然後爸爸推着女兒,在身後看着她的背影,不斷地鼓勵她。
小狸愛邊走邊哭,不過還是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而且越來越勇敢。
所經過的每一條街道和店鋪,都有大人們投來温柔的注視的目光,卻沒有大人上前幫忙,只有過馬路的時候,一位阿姨抓起狸愛的手,把她護送過去。
狸愛艱難地提着大包小包回到爸爸面前時,就連殺馬特造型的爸爸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小小的人兒,就這樣長大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不難,做到兩點就夠了
1)心要狠
年僅3歲的小狸愛要獨自面對世界,父母的揪心和不捨總是有的,但在這個時候,心狠一點,在孩子後面推一把,可能孩子就會有質的飛越。永遠縱容孩子,不讓他嘗試,好好的一個正常孩子,也會被養成廢物。
2)會誇獎
在孩子嘗試和努力的過程中,總會有失敗,父母如果只盯着失敗和錯誤,對孩子大發雷霆,打擊他的自信和自尊,孩子只能越縮越小,最後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嬰兒。
從錯誤中發現閃光,從失敗中看出優點,注重努力的價值,不必在意結果,讓孩子明白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讓孩子找到自我,有勇氣面對困難,超越自己。
如果你也有關於教育孩子的困惑,這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系列》全5冊可以給你提供最科學的方法,最實用的指導,讓你充分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他們不同年齡有哪些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點,讓你在育兒上更加得心應手,做個稱職又讓孩子喜歡的父母,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