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中國城市羣的發展,將成為雙循環經濟新格局的主要動力|“城”勢而上特別策劃

2021年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這場事關未來民生福祉與國家發展建設的大會之上,有關未來“城市羣”發展與“都市圈”構建,已被多次討論和關注。 

為此,在今年兩會期間,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共同推出“‘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特別策劃,以深度觀察和線上論壇的形式,為城市羣未來發展之路貢獻光和亮。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提出,未來世界的競爭,實質上將是城市羣之間的競爭。而中國城市羣的發展,也同樣會成為雙循環經濟新格局的主要動力。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背後探索出的“雙黃蛋”城市發展模式,對其餘城市羣具有相當借鑑意義。

魏建國:中國城市羣的發展,將成為雙循環經濟新格局的主要動力|“城”勢而上特別策劃

▲魏建國接受紅星新聞專訪

19個城市羣建設成效如何?

魏建國:可劃分三大層次,長三角城市羣居榜首 

根據我國“十三五”時期的建設規劃,要在全國範圍內重點部署建設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在內的19個城市羣。此外,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徐林也曾公開指出:“未來中國80%以上的人口,將分佈在由全國257個城市組成的19大城市羣裏。” 

如今,“十三五”的五年規劃發展期已經畫上了句號,我國19個城市羣發展是否打開了新局面?誰的發展勢頭最不可阻擋?又呈現出了哪些新特徵? 

“三個層次的城市羣劃分,最上層是發展已經趨於成熟、中間層未來一段時間有潛力形成國際城市羣、最下一層則是距離走向成熟期尚需要更長時間的城市羣。”

針對以上三大層次的城市羣劃分,魏建國分析指出,比如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羣,珠三角城市羣等,則隸屬於第一個層次,即目前建設已趨於成熟或比較成熟。

至於中間層的城市羣劃分,魏建國認為,包括京津冀、以武漢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羣、以成渝為主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均可劃歸在這一層級當中,即通過3~5年努力,極有可能成為國際大城市羣。

除以上五大城市羣,在魏建國看來,其餘14個城市羣則屬於第三層級,即趨向於城市羣的發展尚不太成熟,仍有較大發展和探索空間。

那麼,從目前19大城市羣的發展成果來看,誰又能排在第一名?就此,魏建國提出,從經濟總量、生產要素和流通消費來看,長三角城市羣目前的發展可認為處在領頭羊的位置。魏建國分析認為,長三角的三省一市建設,涵蓋了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地區,從經濟總量來看,目前處在全國第一的位置。

“但現在城市羣的發展,要具體來談排名還為時過早。”魏建國強調,我國城市羣發展仍處起步階段,只是各個城市羣發展程度有所不同,發展類型也各有側重。因此不可一概而論地認為哪一個城市羣發展在前,哪一個城市羣又落在了後面。

詳談成渝雙城經濟圈部署

魏建國:探索出了“雙黃蛋”模式

在中國的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舉足輕重,更是實施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早在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其中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羣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羣;2030年,成渝城市羣完成由國家級城市羣向世界級城市羣的歷史性跨越。 

同時,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也進一步明確:要將成渝城市羣與京津冀城市羣、長三角城市羣和粵港澳城市羣並列。

“新發展起來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探索出了適合我國更多城市羣發展的新模式。”在魏建國眼中,成渝雙城循環圈好比一個“雙黃蛋”,發揮着互相督促、互相作用、互幫互助的效果。

魏建國提出,任何地區的城市羣要採取怎樣的發展模式,都需要根據其自然特點和地理位置來決定。而成渝地區的雙城經濟圈建設,之所以能構建起雙黃蛋的模式,魏建國認為,是因原有的地理位置造成。“西南兩大中心城市,一個是成都,另一個是重慶,發展得很快,所以能形成這樣的雙黃蛋特色發展形勢。”

而這樣的建構對其他城市同樣有借鑑意義。魏建國舉例稱,比如甘肅、寧夏,如果以一個單獨城市來實行驗證式的發展,但周邊能惠及的城市很少,如果兩地能協同發展,形成雙黃蛋模式,那麼效果就更加明顯。 

“在19個城市羣裏,我希望能看到多一些類似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雙黃蛋發展結構。”魏建國將兩城協同發展新框架,比喻成雙黃蛋,在整個經濟發展中,不僅能抵抗外部的經濟風險,而且在內部的創新上面也有所相互借鑑和相互補充,所以成立於這一塊的經驗,上海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經驗,都可以作為中國城市羣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對城市羣的探索,得出哪些教訓?

魏建國:同質化競爭是城市羣發展最大敗筆

“城市羣”的開拓,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自1990年代後,這一概念更成為我國常見的地域經濟用語。經年探索道路上,“城市羣”逐步成為我國地域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中,有關城市羣的部署也同樣是未來政府工作的要點之一。 

那麼,城市羣建設從初現端倪到步入正軌的背後,我們獲得了哪些成熟且可複製的經驗?又積累起了多少失敗的教訓? 

“事實上,19個城市羣都在根據自己的特色向前發展。”魏建國在分析現階段城市羣發展成功經驗時指出,例如長三角地區,多采用驗證發展模式,以上海作為領頭羊,帶動無錫、“蘇錫常”,甚至杭州、合肥等地區進行驗證性發展,這是當下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新型模式。 

同時,魏建國也強調:“中心城市和邊際城市都搞同質化競爭,是我們世界上所有城市羣發展中的一個敗筆,也是目前我們要吸取的最主要的一個教訓。”但在魏建國看來,我國在整個城市羣構建中,成功避開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雷同化、同質化模式建構,代之以創新發展相互補充、優勢互補的城市羣構建為基礎。在魏建國看來,這項積極探索我國取得了實踐上的成功。

當然,城市羣形成及發展過程中,除了成功的經驗,也同樣積累起了失敗的教訓。魏建國認為,目前城市羣建設尚存需克服的阻力,首先即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要求更多領導幹部重視城市羣的發展,並出台相關政策措施,扶持城市羣建設。另一方面是探索出適合本區域的城市羣構建模式。

“我們把一般中心城市視作一個雞蛋的蛋黃,周邊城市視作蛋白。”魏建國指出,好的城市羣發展結構下,中心城市將不斷為周圍城市溢出良好的經濟效果,通過“蛋黃效應”把周邊城市滋補起來,補充起來。

但在頂層設計工作上,魏建國同時指出,部分領導幹部未能意識到這一問題,單方面認為發展中心城市足夠了,沒有認識到“蛋白與蛋黃”是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關係。在魏建國看來,這樣的城市羣發展模式是“渾濁”的,在此模式之下,城市羣很難實現長遠發展。

未來我國城市羣的發展方向在哪?

魏建國:把同質化競爭變成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在魏建國看來,未來世界的競爭,實質上是各個國家之間城市羣的競爭。魏建國指出,城市羣所體現的實力和效用,是1+1大於2的效果,無論是當下雙循環經濟格局建設、五位一體發展理念之下,還是中國真正建成高質量經濟發展和高水平對開放格局,城市羣發展與競技都必不可少。

“作為一個區域,整個城市羣的實力要比一個單個城市厲害得多。”魏建國表示,城市羣一旦發展起來,那麼區域內生產要素波及的範圍就越大,其背後涵蓋的區域地可能是全國,甚至是全球。同時,城市羣建設越成熟,生產要素髮揮的效果也會越極致,城市間的配合做得越來越好,最終實現少投入、高回報的效果。

因此,魏建國認為,中國城市羣的發展,將成為雙循環經濟新格局的主要動力。今後國家與國家之間最後的競爭力,實質上也是比拼哪個國家的城市羣發展更充分,更全面。各個城市羣之間,誰能調動更多資源、配合利用好資源,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會遠遠領先其他國家。

那麼,未來我國城市羣的發展方向在哪裏?魏建國説:“仍需要克服過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三種情況。”

首先,避免同質化的城市競爭。魏建國指出,比如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成都與重慶的發展模式、發展內容、發展領域均不能追求大同小異。“如果大家一致了,反而會促成城市間的惡性競爭,致使城市間你爭我奪,這對整個生產要素和資源分配都不公平。”

因此,魏建國提醒,未來城市羣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把同質化競爭變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發展模式,方可長久持續。

其次,要防止城市發展疲勞症。魏建國分析稱,一些城市羣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停滯不前,這主要是因為內核的創新未跟上,經濟發展進入疲勞期。但魏建國指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構建,能夠很好防止城市疲勞症的出現。

“成都和重慶因為雙方都要促進,所以兩地就像共同值班一樣,可以互相提醒,防止止步不前。”

最後,是城市羣發展要考慮,空間到底留給誰的問題。“有的城市把養老院、醫院放在城市中心,實際上這與國際城市羣建設的經驗相違背。”魏建國表示,城市羣建設,應該重點把城市空間留給年輕人,留給能為城市帶來創新與活力的一代人。

城市羣發展要把城市的空間留給年輕一代,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魏建國提出,城市就需要做好服務貿易,實現產業改造,加快創新科研,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到來。

“城市羣發展得好不好?一項重要指標,是看老百姓願不願意在這個城市羣裏工作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魏建國指出,未來中國各大城市羣的發展,其定位需要與整個中國的雙循環經濟聯繫起來,同時與整個全球的經濟結構聯繫起來,在全球視野下衡量對照我們自己的城市羣發展框架。

另一方面,魏建國指出,城市羣發展還必須做到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各個城市羣在發展中必須根據自身要素以及特點,科學制定新徵程裏的城市羣構建頂層設計。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楊雨奇 北京報道

編輯 官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60 字。

轉載請註明: 魏建國:中國城市羣的發展,將成為雙循環經濟新格局的主要動力|“城”勢而上特別策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