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運動,不生活;無運動,不健康。日前,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為未來5年全民健身戰略指明瞭新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帶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體育運動更多的期待,全民健身將在下一個5年掀起新的熱潮。
“全民健身”任務緊迫提起現在中國的體育成就,每個體育迷都會如數家珍地報出一串名字和數據。除了傳統優勢項目外,田徑、游泳、網球等大賽上也出現了更多中國運動員的身影。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體育對於國人來説似乎更多地是一種職業,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頒佈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首次提出“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
2008年是中國奧運之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極其輝煌的一年,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了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國務院於2009年初批准每年的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
2019年7月,國家衞健委牽頭制定並出台《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其中,“全民健身活動”作為15個專項活動之一,要為不同人羣提供針對性的運動健身方案或運動指導服務、努力打造百姓身邊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等。
上海體育學院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戴健教授是領銜此次《計劃》編撰的專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一定離不開體育,離不開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已經成為百姓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此次編制好《計劃》對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戴健説。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其中全民健身不可或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日新月異,但與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以每週3次,每次至少30分鐘鍛鍊達到中等以上強度為標準,一些發達國家的比例能達到50%—60%,甚至達到70%。但在我國,青少年作為承載着國家希望的下一代,體質健康連續26年處於下滑趨勢。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力發展羣眾健身就顯得尤為緊迫。
體育產業注入“強心劑”《計劃》提出,盤活城市空閒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複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場地設施。
國家戰略層面重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意味着中國的體育產業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份體育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未來3至5年全球體育市場的年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3.3%。這份報告對於亞洲地區的預測最為樂觀,預計增長率為7.3%。具體到中國體育產業上,體育與娛樂行業跨界合作、體育消費的龐大市場需求向國內轉移、體育資本的產業融合帶來新機遇。
數據顯示,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僅約1%,對標發達國家2%—3%成長空間巨大。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測算,預計203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體育產業規模較小,但這也意味着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體育產業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無疑給整個行業及相關產業一劑強心劑。在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上,《計劃》列舉了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體育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大力發展運動項目產業等。這一系列舉措讓受疫情影響的小微體育企業得以盤活。
值得注意的是,《計劃》中首次出現了“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的提法。強調將全民健身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用科技推動全民健身取得更大成就,用科技降低運動的風險,有利於運動項目的普及。
清華大學博士杜曉松認為,體育不僅關乎健康,還關乎人民幸福感。而如何讓產業從業者與政府部門共同為老百姓提供好體育服務、推進全民健身,讓市場經營與事業經費支持形成正向良性循環,有據可循、建立公平公正的機制是關鍵。在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尋數決策、依數治理對於體育部門十分重要,體育物聯網大數據成果有望為相關工作提供數據依據。
“鄉土人才”帶動農民健身《計劃》提出,要“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羣健身活動開展”。過去,因缺少專業人員指導,農村居民健身缺乏科學性和普及性。如今,一些地方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幹部、大學生村官等羣體的作用,打造出一支愛體育、懂健身、會組織的體育鄉土人才隊伍。
他們具有鄉土情懷深、人脈關係廣、工作能力強的特點和優勢,既能推動農村體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農村體育健康產業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健身品質,又能為政府推進全民健身計劃落實提供參考依據。
打造好體育鄉土人才隊伍,對促進農村居民全民健身意義重大。對此,《計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
山西運城調整了政府與市場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中的關係,政府從管理方變為引導方,將大部分工作交給市場。由政府組織牽頭,農民企業家提供資金贊助體育賽事,設立獎金,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小型體育比賽,每逢農閒時段,各村隊伍積極報名參與,場面火爆。老百姓鍛鍊身體的同時,經濟收入也有了提高。當地為促使賽事更好地延續下來,對農村的體育設施不斷更新升級。此外,在農村開展能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如舉辦“農村體育文化節”等,既幫助村民養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吸引了遊客,還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益。
前不久,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長子營鎮、採育鎮的15個行政村喜獲“北京市體育特色村”稱號。各村發揮妙招,結合村民居住特點,打造“共享”健身廣場;因地制宜建設一流環境,使場地設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豐富場地設施配套,室內室外健身器材持續上新,滿足不同人羣需求。為使科學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還張貼海報、拉橫幅,潛移默化普及科學健身知識。組織開展國民體質監測與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試,為村民開出“運動處方”。水上捉鴨、建塔仔、電子攻炮城、軟式飛鏢、趣味運動“八仙過海”……把農村勞動演化為趣味體育運動項目,在田間地頭開展體育活動,讓“全民健身”在鄉村落地生根。
(本刊記者 張配豪《人民週刊》2021年第16期)
來源:人民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