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説:“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卻不一定是父母的家。”
以前不是很理解,兒子長大後,真切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孩子沒有成家時,可以隨時回家 ,拿走家裏任何物品,父母都是心甘情願。
可有一天兒女成家了,父母想要去兒女家居住,卻有可能並不會受到歡迎,這也成為很多父母心裏的難言之隱。
那麼,老了到底要不要住兒子家?聽了兒媳的解釋,婆婆釋然了。
01.放不下的牽掛,是父母不肯放手的愛
王阿姨只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省城工作。
在兒子結婚買房時,王阿姨希望他能把房子買在老家,這樣自己可以隨時去看看,還能方便將家裏的農產品送給兒子。
但兒子拒絕了,説在省城生活更方便,以後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好處,王阿姨覺得也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兒媳生孩子後,她剛好也退休了,就帶着行李來到兒子家,準備開始自己含飴弄孫的生活,結果令她沒想到。
過了3天,她有天抱着孩子進門,只聽兒媳在説話:“你能不能讓你媽回家,她一點都不尊重我的隱私,我給孩子餵奶,她直接就跑進來,房門也不關,還幫我洗內衣,我好尷尬。”
“那是我媽,幫我們帶孩子已經很辛苦了,你讓我怎麼去説?”兒子低聲説道。
“行,你不説,我帶孩子回孃家。”
王阿姨腦袋一懵,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主動幫帶孩子,還拿退休金出來買菜,卻依然沒有得到兒媳的認同。
她不想讓兒子為難,半夜想來想去,還是提出回老家,一個人生活雖然孤單一些,但也不想讓家庭出現矛盾。
02.學會放下,兒女才能更好的成長
有句話説得好:“親戚遠來香,鄰居高打牆。”
親戚保持距離,偶爾相聚一次,可以感受到親情的温暖,其實不僅僅親戚,父母也是如此。
父母與兒女住在一起,就容易產矛盾,如果分開,反而能讓彼此的關係變得友好。
想明白後,第二天一早,王阿姨就對兒子説:“我那一羣老夥伴説要旅遊,非喊着我一起,我不能幫你們帶孩子了。”
兒子明顯鬆了一口氣,點頭答應道:“媽,你去吧,不用擔心我們,孩子我們會自己帶好的。”
兒媳也走出來説:“是好事呀,老公,媽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出去玩一玩,費用我們出一半吧。”
在兒子和兒媳的支持下,王阿姨收拾行李回了老家,真的跟朋友們去爬山了,還拍了視頻發到朋友圈。
很快,兒媳就點贊,並轉發:“婆婆的生活狀態,就是我未來的目標,喜歡這樣的婆婆。”
王阿姨心裏釋然了,兒媳並不是不喜歡自己,而是需要獨立的生活空間,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喜好也不一樣,有時候,你認為的好,對方並不一定會接受。
有人總認為,兒媳跟自己隔着心,不管怎樣靠近,都有一種距離感。
那是因為你們愛好不同,對生活也有各自的態度,如果硬要將自己的習慣加到對方身上,只能讓彼此感到彆扭。
與其那樣,不如保持合適的距離,父母學會放下,兒女才能獨立成長。
03.讓自己過得精彩,就是對兒女最好的愛
《目送》中説: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他的背影堅定地告訴你,不必追,當孩子長大,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追尋,而是向內觀望,照顧好自己。
大學開學那幾天,很多家長圍在大學圍牆外,伸着頭向內看,其實是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但就捨不得離開。
這也説明一個事實,孩子長大後,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真正需要獨立的,其實是父母呀。
網上有個很火的八勸父母:
一勸父母不要跟孩子住,分開一定距離關係更好;二勸父母不要責怪兒媳,兒媳不是你生的,她有自己的喜好;三勸父母不要約束兒女,他們有自己的購物方式,不問你要錢就好;四勸父母不碰兒女物品,也不要幫他們洗衣服,尊重彼此隱私;五勸父母不要介入兒女矛盾,看得小兩口吵架走開就好,他們自己會和好;六勸父母不要干擾孫輩教育,你對教育的認知不一定正確,把教育孩子的權利交給孩子父母;七勸父母不要抱怨兒媳,背後説人招是非,多看到對方的好才行;八勸父母要愛自己,多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才能讓家庭更幸福。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們總要為自己多考慮一些,退休以後,把生活重心放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過得快樂一些,才是真正的活得通透。
你要相信,兒女自有兒女福,他們需要獨立的空間,我們與兒女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和諧,各自歡喜,豈不更好。
今日話題:你認為老年後,應該跟兒女分開來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