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餘名師生僅用3分9秒就完成了從教室到操場的撤離――這不是演習,而是一場“真槍實彈”的災害現場處置。前不久,江蘇鹽城市大豐區海域發生5級地震,該市一所小學的全體師生按照應急演練中的既定程序,不慌不亂、有序撤離,無人員受傷,受到一致好評。
我們確實應該為這場教科書般的應急撤離行動點贊,預防是減少災害損傷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據該小學校長透露,學校每月都會組織一次全體師生參與的應急演練。哪些突發狀況需要緊急疏散,哪些班級先走、哪些班級後走,從哪條路線撤離,老師如何安撫學生保證現場秩序,應急處突的具體做法已深深印在了每一位師生的腦海中。
在遇到災害時,人們往往會頭腦空白、不知所措,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因為我們的大腦是通過輸入學習來認知世界的,如果沒有遇到過或演練過類似事件,那麼大腦中就沒有解決這類事件的參考模型,這往往會讓人錯失從災害中逃生的“黃金時間”。如果能夠將防災意識和自救行為訓練成一種條件反射,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在面對危險時起到關鍵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密度增加,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多發,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防災意識很關鍵。各地區、各相關主管部門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宣傳各種災害的危害性、突發性、偶然性,讓人們意識到,災害風險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只有增強全民的防災意識,才能築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值得稱讚的是,近年來,我國建成了一批防災減災科普教育館、體驗基地,讓越來越多的民眾瞭解災害特點,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提升了全社會防災避險能力。同時,各地區積極組織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行動。這些積極舉措,都為我國防災減災總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較好的社會基礎。
自救能力很重要。要通過日常化的訓練,提升公民的應急處突能力。不要小看每一次的應急演練,這不是表演,更不是遊戲,而是在練習必備的自救技能。比如,滅火器隨處可見,可如果真遇見火災,可能很多人並不會用或者不敢使用滅火器,那麼這會使得不少火災錯過最佳撲滅時間。如果每家每户都配備滅火器,並且人人會使用,想必很多火災就能實現“打早、打小、打了”。因此,只有將和生活相關的每一條防災知識與注意事項都熟記於心,並加以適當應急演練,才能確保我們在災害面前更加有底氣,臨危不亂。
防災減災是人類生存發展永恆的話題。我們要不斷從抵禦各種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落實責任、完善體系、形成合力,增強全民防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