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傳奇】揚威朝鮮——第二十兵團傳奇

中國人民解放軍20兵團是解放戰爭後期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三大兵團之一,因在1949年夏奉命解除進軍大西北任務而留駐華北,佈防渤海灣和衞戍京津,被譽為“首都兵團”。

華北3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的前身是華北軍區第3兵團。1948年7月23日,中央軍委命令:華北軍區組建西進兵團,以遠征綏遠,配合東北決戰。該兵團由軍區直屬的北嶽1縱和由2兵團抽調的2縱(欠第4旅)、6縱組成,共8個旅。8月初,西進兵團被授予華北軍區第3兵團番號,2兵團原第二政委楊成武任司令員,晉綏軍區政委李井泉兼兵團政委,李天煥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當月下旬,兵團指揮機構在易縣遠台村組成,兵團前委直接受中央軍委領導,並統一指揮晉綏8縱、2個騎兵旅及晉西的地方部隊。

9月6日,3兵團向毛澤東主席並軍區、華北中央局報告兵團組成情況:1縱16800人,2縱16500人,6縱17100人,兵直2000人,總計52400人。各縱特點為:1縱鞏固部隊和軍紀好,但戰鬥作風欠頑強,全殲思想貫徹不夠,攻堅技術和步炮協同不夠熟練。2縱基礎較老,傳統教育較好,戰鬥力較強,民主作風較差。其5旅有一定紅軍基礎,戰鬥作風猛,行軍力強,山地戰經驗較多。6旅爆炸技術為全縱之冠,長於攻堅,野戰經驗少。6縱和1縱相似,基礎更新,但學習技術、戰術的風氣尚好,頑強與全殲思想近來有進步。

1949年1月,華北軍區3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直屬中央軍委指揮,所屬1、2、6縱依次改稱66、67、68軍。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後李天煥)、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唐延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66軍下轄196、197、198師,軍長蕭新槐、政委王紫峯。67軍下轄199、200師,軍長韓偉、政委曠伏兆。68軍下轄202、203、204師,軍長文年生(後徐德操)、政委向仲華(後漆遠渥)。

◆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上將。

1949年3月,原傅作義部隊之92軍56、21師、16軍2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55、53、25師,撥歸20兵團66、67、68軍建制,5月下旬編散。6月28日,20兵團司令部奉命兼天津警備司令部。7月25日,華北軍區直屬210師撥歸67軍,改番號201師。

1950年8月,中央軍委命令撤銷第20兵團部,所轄各軍直屬華北軍區建制。解放戰爭中,20兵團組建較晚,一直轉戰在華北戰場,殲敵近16萬人,其中66軍殲敵4.7萬餘人,67軍殲敵8萬餘人,68軍殲敵3萬餘人。

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是我軍著名的“三楊”(楊勇、楊得志、楊成武)之一。他實戰經驗豐富,善戰能文,是一位“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式的一代名將。

遠征綏遠

1948年8月26日,在經過20余天的各項準備後,楊成武率3兵團從河北易縣、淶源分兩路出發,9月初進至山西朔縣、山陰等地,與配合行動的北嶽軍區5個團及李井泉率領的入綏幹部會合。

9月4日,部隊開始向綏遠進發。綏遠之敵有傅系正規軍3個師、1個騎兵旅及地方武裝共約4.6萬人,駐守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和林格爾、涼城、集寧、豐鎮等地。3兵團決定從大同東、西兩側地區分兩路向綏遠發起攻擊,西路以1縱(欠2旅)、2縱、6縱為主,直取歸綏;東路以1縱2旅、晉綏8縱及北嶽5個團,在集寧以東配合。鑑於塞外地廣人稀又是新區,部隊行軍都在夜間,廣大指戰員嚴守紀律、秋毫無犯。

9月24日開始,東路我軍行動迅速,接連攻佔了隆盛莊、豐鎮,26日黃昏,1縱2旅率先攻進集寧,在8縱的配合下,於27日11時解放集寧,殲敵2000餘人。8縱留守集寧,1縱2旅沿平綏鐵路繼續西進。與此同時,西路我軍也橫掃綏南,1縱佔新堂,2縱奪涼城,6縱攻下和林格爾,一路勢如破竹。至26日已推進至歸綏近郊。由於綏遠地區守軍多為騎兵,速度快,流竄性大,3兵團未能大量截殲傅部有生力量于歸綏城外。

◆3兵團部隊越過古長城挺進綏遠。

老巢受到嚴重威脅,傅作義急調張家口、北平地區的35軍、暫編4軍等10個師向西馳援,9月30日佔領了我8縱撤離的集寧。敵人已經上了鈎,但我東路部隊兵力不足,難以阻援,中央軍委指示,緩攻歸綏,先行打援,楊成武命令6縱留下,主力迅速東進,5天機動200餘公里趕到集寧附近的豐鎮和卓資山地區待機。

10月初,華北2兵團出擊平綏鐵路東段,與西線相互配合。傅作義看到北平也不安全了,又將西援歸綏的主力往東調,35軍和騎兵4師於4日回援張家口、宣化。這時,我3兵團採取行動,吸引傅部35軍西援,除留晉綏8縱1個旅和北嶽軍區部隊在集寧、興和地區開闢地方工作外,集中主力向綏西、綏北進軍。10月23日,進佔包頭。正當3兵團準備一舉拿下歸綏時,戰爭局勢發生巨大變化。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野主力入關在即,為避免華北敵軍南逃西竄,以便將其抑留在平、津、張地區就地殲滅,中央軍委指示3兵團再次緩攻歸綏。11月15日,3兵團又轉到豐鎮、集寧地區休整待機。

楊成武、李井泉率部遠征綏遠,作戰兩個月,共發生大小戰鬥50餘次,以傷亡1420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8480餘人。3兵團與2兵團在東西兩個方向上相互配合,使華北敵軍顧此失彼,窮於應付,無法抽兵增援東北,有力地保障了東北我軍實施遼瀋決戰。

張家口圍殲戰

1948年11月29日,華北2、3兵團出擊平張線,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序幕。根據中央軍委對傅作義集團“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戰略部署,楊成武率3兵團從豐鎮、集寧地區向東疾進,至12月1日先後佔領了柴溝堡、萬全、沙嶺子,殲滅國民黨軍2000多人,截斷了張家口守軍的西逃道路和與宣化守軍的聯繫。

張家口被圍,傅作義做出錯誤判斷,認為這仍是解放軍的局部行動,遂令豐台的35軍和懷來的104軍於11月30日增援張家口。華北3兵團這邊也是忙中出錯,自敵35軍進入張家口後,認為敵人向西逃跑的可能性大,因此在西面部署了2、6兩個縱隊,在東面只有一個1縱,沒有把隔斷張宣聯繫當作重點。

12月2日8時,張家口的敵35軍和宣化敵271師1個團,附鐵甲列車一列,向我防守兩城之間的沙嶺子1旅陣地夾擊,企圖恢復張宣交通。1旅在敵兵力、火力佔優勢的情況下與其激戰,打退敵2個團的5次衝鋒,守住了陣地。3日6時,敵35軍又在炮火及飛機支援下,向1旅陣地發起更猛烈的攻擊。戰至13時,敵騎兵5旅一部沿清水河向鵠突地迂迴,我軍3團2、3營防禦陣地被突破,1營三面受敵,無法繼續堅持。右翼1團陣地也三面受敵,被迫撤出。當日10時,宣化敵271師為策應35軍,也向我2旅上、下八里莊陣地攻擊,經激戰將其擊退。

◆3兵團部隊從大境門進入張家口。

兩天阻擊下來,1縱傷亡很大,決定放棄沙嶺子陣地,撤至鐵路兩側。12月4日拂曉,1旅撤到洋河以南,張宣兩敵的聯繫得以恢復。5日夜,1旅見敵無動靜,命1團再次渡過洋河進至沙嶺子、宣化間破路,拂曉撤回。就在這一天,我東野先遣兵團攻克密雲,引起傅作義警覺,為保北平,他急令在張家口的35軍迅速東返。6日8時,敵35軍趁我撤離之機,乘汽車400餘輛衝過我無人防守的阻擊陣地,向東急馳。好在華北2兵團12旅全力阻擊,8日被趕上的2兵團主力包圍於新保安,再也沒能回到北平。放跑了35軍,3兵團受到中央軍委嚴厲批評。1旅於6日重佔沙嶺子,再次切斷了張宣聯繫。7日,宣化守軍兩個師奉令撤回張家口,1縱在草帽山將敵271師殲滅大部,斃俘敵師長以下4400餘人。

平津戰役第二階段中,華北2、3兵團先後對新保安、張家口展開攻擊。12月22日,在新保安35軍被殲的當天下午,傅作義密令張家口守軍:“張垣被圍已無守備意義,可相機突圍,轉進綏遠”。據此,守軍於當夜以步兵從大境門撤出,騎兵從七里茶坊分數路向察北、商都方向突進。23日拂曉,楊成武接到各縱報告,判定張家口守軍全力向北突圍,當即下達圍殲突圍之敵的命令。3兵團和前來支援的東野4縱合力出擊,前堵後截,左右夾擊,將敵孫蘭峯部數萬人壓縮包圍在大境門外的一處寬不足1公里、長不到10公里的狹窄山溝裏。24日拂曉,我各部勇猛穿插,縱橫廝殺,至16時,除敵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峯率少數騎兵逃脱外,其1個兵團部、1個軍部、5個師、2個騎兵旅等共5.4萬人全部被殲。

登城先鋒

1949年2月,華北3兵團剛整編為第20兵團,就接到了中央軍委的命令,與19兵團和四野炮1師西進,同18兵團等部一起會攻太原,殲滅閻錫山集團。3月上旬,20兵團經大同以南地區開進,月底到達太原城下。

4月20日凌晨,我軍對太原發起總攻。20兵團及配屬的7軍兩個師在城北分3路向南攻擊,激戰至上午11時,會合於北機場、光社村地區。當日夜肅清了城北十里鋪以北殘部,殲敵北區守軍4個師,僅剩下城東北約3裏處卧虎山要點仍在憑堅據守。

卧虎山是敵防守重中之重,167座大小鋼筋水泥碉堡構成遍佈山體的堡壘羣。閻部嫡系19軍軍長曹國忠率5000多人固守。4月21日18時,67軍199師各團以夜襲手段,利用交通壕勇猛向縱深穿插,將敵各碉堡羣分割包圍,以火力壓制、爆破作業和政治攻勢相結合,逐個奪取守軍陣地。596團秘密深入守軍縱深陣地,搭人梯爬上峭壁,插至守軍“人字”碉堡的死角,經一番政治攻勢,該碉堡守軍投降。接着向縱深發展,又連佔數座碉堡並活捉了敵1名師長。戰鬥發展異常順利,199師判斷守敵總體上麻痹大意,不會想到解放軍今夜有可能全線出擊,不能停止進攻給敵以喘息。於是下定決心,一鼓作氣連續攻擊,乘勢巧取卧虎山。當作戰計劃報給67軍時,軍首長反對,楊成武來電詢問,表示支持,肯定了199師決心下得好,戰機抓得好,另調200師配合該師作戰。199師即展開全面進攻,戰至22日8時,全部佔領卧虎山陣地,以傷亡200餘人的代價,殲敵4100餘人,其中俘敵軍長曹國忠以下2000餘人。太原戰役總前委通令表彰199師:“戰術指揮上可説是主動、積極、機動、靈活,抓緊戰機不失機宜之範例。”

◆67軍199師部隊攻上卧虎山要塞。

4月24日5時30分,太原前線司令部發出攻城信號。上千門火炮一起轟擊,一片片火光立刻在太原城頭騰起。城北的66軍197師589團1營之第1、3連,在小北門以東200米處,乘爆炸的濃煙各以1架14米高的雲梯,向城牆發起衝擊。1連猛打猛衝,於6時15分奮勇登城,戰士孔祥元把全線攻城部隊的第一面紅旗插在了太原城牆上。3連突擊隊也隨後登上城牆,與1連一起擊退了敵人的反撲。後續部隊立即集中火力,摧毀小北門和附近火力點,掩護登城部隊鞏固了200米寬的突破口。6時50分,589團主力全部登城,兵分5路,向突破口兩側和市街猛插。此時,196師的部隊於小北門以西也登上了城牆,向北肖牆、東緝虎營進攻。向市街插入的部隊,一直打遍半個城區,最後在南城的紅市街,與18、19兵團的先鋒部隊勝利會師。上午10時,太原全部解放。戰後,589團以首先登城提前突破,受到20兵團通令嘉獎並被授予“登城先鋒”榮譽稱號。

開國閲兵

1949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由華北軍區具體負責3個月後的新中國開國大典閲兵式的組織工作,聶榮臻任閲兵總指揮,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為閲兵指揮所主任。他從本兵團部隊中選定67軍199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幾百萬陸軍部隊的代表,參加10月1日開國大典受閲。喜訊傳開,全師官兵羣情振奮,士氣高昂。7月初,199師從塘沽進抵北平北苑黃寺兵營,展開了緊張的受閲前訓練。

開始是基礎訓練,主要以劉伯承留蘇時起草的一本隊列小冊子為依據,參照《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操典》,進行隊列訓練。師長李水清、政委李佈德不僅同部隊一起訓練,而且身不離尺,形不離場,雨季來臨,幹部戰士時常赤着腳在泥水裏訓練,一天下來,雨水、泥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個個都成了泥人,但誰也沒有怨言。

8月下旬,199師分別在西郊機場、北苑等地開始閲兵式的方隊演練,由徒手改為攜帶裝備。此間,閲兵指揮所和總參謀部將從敵人手裏繳獲的較新的武器交給199師,保證了裝備統一、軍威嚴整。按規定,199師組織了步槍、輕重機槍、衝鋒槍、82炮、60炮、通信、工兵等12個方隊,每個方隊為10排,每排12人,另成立了200人的預備隊。

為確保受閲隊伍政治可靠、儀態端莊、氣勢威武,199師對所有參訓官兵的家庭出身、身體條件、軍政素質和實際年齡等,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摸底。閲兵隊列合理搭配黨員骨幹、工農子弟和解放戰士,要求解放戰士身邊必須有黨員。在此基礎上,師黨委按照“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要求,對全師軍容風紀進行集中整頓。每人配一頂鋼盔、一雙膠鞋,戰士全部剃成光頭,規定每天必須刮鬍子、照鏡子,以保持良好軍容。

◆開國大典閲兵式中,199師組成步兵方隊。

10月1日凌晨2時,199師2000多名受閲官兵、預備隊員和保障人員,分乘幾十輛大卡車,從黃寺兵營駛抵天安門東側的指定位置。15時,毛澤東主席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隨後,他親手升起了五星紅旗。54門禮炮像春雷一樣齊鳴了28響。在幾十萬人驚天動地的歡呼聲中,盛大的閲兵式開始了。

在海軍方隊率先通過天安門後,199師組成的步兵受閲方隊走過來了。隊伍最前方是掌旗員李紹卿和4名護旗隊員,鮮豔的“八一”軍旗迎風招展,緊接着是指揮步兵受閲方隊的師長李水清和政委李佈德。在其身後,12個方隊排山倒海一般湧來,氣勢恢宏,步履鏗鏘。隨着“正步走”的口令聲,除排頭兵目視前方外,指戰員們的頭齊刷刷地擺向天安門城樓,接受領袖們的檢閲。他們以新中國鋼鐵衞士的雄偉姿態,昂首闊步,勇往直前,顯示了步兵部隊的英雄豪氣。在首都30萬人面前,在國際友人面前,步調一致、威武雄壯地通過了主席台,觀者無不震撼。

199師圓滿完成了開國盛典受閲任務,受到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及各級首長、各階層人士的好評,自此有了“開國閲兵第一師”的美譽,成為這支英雄部隊永遠的光榮。

揚威朝鮮

1950年10月,華北軍區第66軍從天津北上,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66軍因倉促上陣,未能在龜城方向抓住美24師,受到志司批評。第二次戰役,向泰川、寧邊出擊,殲敵1300餘人。第三次戰役,在缺乏炮兵支援的條件下,以奇襲手段突破三八線,與友軍會師濟寧裏,斷敵退路,殲敵3200餘人,受到志司通報表揚。第四次戰役堅守五音山,進逼原州,浴血橫城,44晝夜殲敵1萬餘人。彭德懷評價66軍:“一次比一次打得有進步,越戰越強。”

1951年2月7日,為適應抗美援朝戰爭形勢需要,中央軍委決定重新組建第20兵團,轄第12、15、60、67、68軍,楊成武為司令員、王近山為副司令員。2月18日,中央軍委指示,20兵團暫緩入朝,由兵團之12、15、60軍組建第3兵團,於3月中旬先行入朝。

1951年6月,楊成武司令員、張南生政委率領20兵團(67、68軍)入朝參戰,接替東線9兵團擔負夏秋季防禦作戰。68軍在戰鬥狀態下,接防人民軍魚隱山地區和文登裏陣地。10月初,美2師、南朝鮮8師乘我立足未穩全線發起進攻,集中近200輛坦克,最多一次出動40多輛沿文登裏向北公路兩側的川穀平原地帶實施“坦克劈入戰”。204師在公路兩側構築反坦克陣地,集中全師的戰防炮、火箭筒,組成反坦克大隊,擊毀敵坦克36輛。同時,固守一線陣地,殲敵步兵7600餘人,粉碎了敵之企圖。文登裏反坦克作戰,創造了我軍戰史上的幾個紀錄:一次戰鬥中敵同時出動坦克最多;我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坦克戰鬥;首次構築專門的反坦克陣地和建立專門的反坦克戰鬥編組等。

在金城以南防禦的67軍也出手不凡,奮戰24公里防禦正面,重創聯合國軍,3晝夜就殲敵1.7萬餘人,創下了朝鮮戰場日殲敵的最高紀錄。

1953年7月,20兵團組織實施的金城反擊戰,是我軍集團軍(兵團)規模的合同戰役最成功的典範。這次戰役是抗美援朝的落幕之戰,直接促進了朝鮮停戰協定的早日簽字。在戰役中,67軍199師浴血奮戰,百折不撓,以傷亡3000多人的代價攻下南朝鮮軍設防嚴密的轎巖山,湧現出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李家發,顯示出老紅軍部隊勇猛頑強、不講條件的英雄本色。68軍更是出彩,203師609團直木洞以南地區進攻戰鬥中,楊育才率領化襲班奇襲南朝鮮軍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打亂了敵指揮系統。204師在戰鬥中俘敵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活捉的南朝鮮軍級別最高的軍官。戰後,609團直木洞以南地區進攻戰鬥被評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步兵團8大經典戰例之一,並被拍成紅色經典電影《打擊侵略者》、京劇及電影《奇襲白虎團》,名揚天下。

◆1953年,20兵團司令員楊勇(前中)、政治委員王平(前右)、參謀長張震(前左) 在朝鮮。

20兵團所屬部隊在這場抗美援朝戰爭中,創造了多項紀錄:如67軍殲敵87847人,是抗美援朝各軍中殲敵最多的部隊。68軍殲敵74844人,名列第二。67軍代軍長李湘是志願軍犧牲在朝鮮的最高級別指揮員。20兵團領導指揮過的軍也最多,除67、68軍外,另有第12、26、15、60、54、21、47、50、24軍,甚至還有朝鮮人民軍第4軍團。

在朝期間,楊成武、梁興初(代理,未到職)、鄭維山(代理)、楊勇先後任司令員;張南生、王平先後任政委;孫繼先任副司令員。

20基地

195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回國的志願軍第20兵團機關為基礎,組建導彈試驗場機關。3月,導彈試驗場的番號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代號為0029部隊。

1958年10月20日,國防部決定20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1959年初,又任命孫繼先為基地司令員,慄在山為基地政委。1959年8月開始,20基地先後組織實施了我國第一次地空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的實彈發射試驗。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1號衞星。此時,20基地已發展為一個多場區、多射向、多落區的導彈試驗和衞星發射試驗基地,編制員額5萬多人。

1975年9月,總參發出通知,經中央軍委批准,撤銷20基地,將所屬的5個試驗部和1個工區,改編為6個試驗訓練基地(4個軍級,2個師級)。1975年年底,經過18年艱苦創業,曾為國防尖端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20基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新中國國防科研、試驗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次分編中,原20基地第1試驗部編成新的第20試驗訓練基地,承擔地地導彈、衞星發射試驗任務,以後對外就是著名的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該基地現歸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建制,是組建我軍航天部隊的排頭兵。

20兵團最初下轄的3個軍發展沿革如下:

66軍:1951年4月回國,駐天津,1985年撤銷番號,軍部併入天津警備區。所屬196師於1955年起,擔負對外開放任務,是我軍第一支對外開放部隊。1961年被軍委確定為全國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在正規化建設、軍事素質、訓練水平上可稱第一流,為全軍陸軍師樣板。1985年調歸天津警備區,1998年縮編為摩步旅,先後轉隸第24、65集團軍。197師在1985年整編為北京軍區守備第5旅,由陸軍第24集團軍領導。1992年撤銷番號。198師機關和師直部分在1961年調歸海軍,改為艦艇研究院,現延續在海軍工程大學。

67軍:1954年9月回國,駐山東青島,後移淄博。1969年編入統帥部戰略預備隊,1985年參加雲南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1986年整編為陸軍第67集團軍,1998年撤銷番號。所屬199師在1986年整編為北方甲種摩步師,1998年轉隸陸軍第26集團軍,2003年縮編為旅。200師在1985年整編為北方乙種步兵師,1998年縮編為摩步旅轉隸陸軍第26集團軍,2003年撤銷。2011年年底,恢復200旅番號,為機步旅編制。201師在1985年撤銷番號,保留1個團轉隸200師,現發展為26集團軍特種作戰旅。

68軍:1955年4月回國,駐防徐海地區。1975年與瀋陽軍區46軍對調,1985年撤銷番號,部隊併入赤峯守備區。所屬202、203、204師分別與守備12、4、6師合編,1991年守備4、6師縮編為守備旅。1992年赤峯守備區及其下屬各守備師、旅一同撤銷。在我軍歷史上,1個軍最後裁撤的如此乾淨徹底,68軍是獨一個!68軍的番號和它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永遠閃耀在軍史上。

本文為大魚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聯繫《黨史博採》

侵權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88 字。

轉載請註明: 【兵團傳奇】揚威朝鮮——第二十兵團傳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