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17全球宜居城市排名 墨爾本七連冠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綜合

  金融界美股訊:北京時間16日消息,《經濟學人》雜誌週三公佈2017年全球宜居城市報告,對全球140個主要城市的可居住性進行排名。

  報告指出,全球城市可居住性10年來首次改善,但一些城市的可居住性因為面臨恐怖主義威脅而下降。

  全球宜居城市前10名中,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各佔三席。墨爾本連續第七年位居榜首,其次是奧地利的維也納,加拿大的温哥華、多倫多和卡爾加里分列第3、4、5位。

  第6至10位依次為: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和珀斯、新西蘭奧克蘭、芬蘭赫爾辛基、德國漢堡。

  全球10大最不宜居城市為:烏克蘭的基輔、喀麥隆的杜阿拉、津巴布韋的哈拉雷、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孟加拉國的達卡、利比亞的黎波里、尼日利亞的拉各斯、敍利亞的大馬士革。


  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生活最舒服?

  對於越懶越不嫌懶的人類而言,這個答案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好在,這世上有本公認的“無聊”雜誌,自2007 年創刊起,每到六月底,都會發布一項“生活質量調查”報告,並以排行榜的方式公佈在此項調查之下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名次。

  英國知名雜誌《MONOCLE》

  今年也不例外,在7/8月合刊中,《MONOCLE》公佈了2017 年度全球最宜居城市TOP25 榜單。

  蘇黎世、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這些老牌北歐“享樂派”城市自然分列其中。但讓人意外的是,連續兩年拔得頭籌的竟是一個離我們如此近的亞洲城市。

  東!京!

  東京連續兩年蟬聯最宜居城市榜首

  和一般機構冷冰冰的以城市建築、安全感、公共交通、環境質量作為評選標準不同,這本集合了人文、旅行、設計、商業、時尚等內容在內的高逼格雜誌,評選標準自然有趣得多——國際航線的數量、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藝術類院校的普及,甚至一份午餐/晚餐、一杯咖啡,連獨立書店的數量也都在評比的範圍。

  有人説書店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氣質。

  與“書店”二字馬上就要在漢語詞典裏消失的帝都不同,東京有1300多家獨立書店,比排名第二的巴塞羅那多了近一倍。

  在東京,凌晨仍會有書店營業

  而今年,除了那些花裏胡哨的標準之外,《MONOCLE》還加入了更“吃飽了撐的”的內容——包括店鋪關門時間在內的城市夜生活的質量……

  午夜十二點後,在你的城市還能做些什麼?

  反正在帝都,除非你能接受到僅有的酒吧和夜店吃飯以外,能做的基本就是回家數羊了。

  但在東京,你可以逛商場、逛書店,腳力再足的話還能去運動場踢場球。

  餓了?沒關係,吃!

  凌晨12點才開門的飯堂正等着你的光臨,一票飯友正等着跟你分享一天的境遇。

  東京的夜晚屬於每一個人。

  想想都覺得美好。

  在東京,即便是凌晨,生活也極為便捷

  這樣的美好被日本人寫成了書,拍成了電影。

  名曰《深夜食堂》。

  不是被黃老師搞砸的那個食堂,而是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

  最近,它的第二部電影姊妹篇正在院線上映。

  《深夜食堂》電影版第二部海報

  和第一部一樣,《深夜食堂2》繼續着它治癒系的風格。

  沉默可親、廚藝精湛的老闆撐起這間充滿人情味的小店,成為大家覓食聚會、憩息暢談的避風港。

  別人的一天結束了,而在這裏一天才剛開始。

  電影中的故事並不稀奇,但就發生在你我身邊。

  赤冢範子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自己一手栽培的作者要轉到別家出版新書,心情低落時範子穿上“喪服”走在馬路上減壓。

  一天,範子照常到作者家催稿,沒想到卻發現作者突發腦溢血死在家中。

  工作本就不順,又遇到白事,自然是喪到家。

  可沒想到的是,在作者的葬禮現場,範子竟遇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兩人情趣相投。

  從此,範子的臉上充滿了笑容,打算收起“喪服”,過上幸福的生活。

  正當她憧憬未來,以為人生將要迎來新篇章的時候,警察的到來,打破了她的白日夢。

  原來,所謂的如意郎君,是警方追捕的慣犯,流竄在各個葬禮中,專偷貢品,每次還不忘搭訕……

  生活往往比戲劇更精彩。

  把生活的戲謔演給你看,似乎是日本電影特別擅長的部分。

  白天固然一切欣欣向榮,充滿着奮鬥的氣質。

  但帶着些昏黃燈光的夜晚,更能把人心照得柔軟。

  東京著名建築——東京塔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每個人心中有那麼多故事。

  能和陌生人分享,也許就是東京的魅力。

  附上“全球最宜居城市Top 25”榜單:

  25. Montreal(蒙特利爾)

  24. Portland(波特蘭)

  23. Honolulu(檀香山)

  22. Auckland(奧克蘭)

  21.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20. Singapore(新加坡)

  19. Barcelona(巴塞羅那)

  18. Hong Kong(香港)

  17. Düsseldorf(杜塞爾多夫)

  16. Lisbon(里斯本)

  15. Hamburg(漢堡)

  14. Madrid(馬德里)

  13. Zürich(蘇黎世)

  12. Helsinki(赫爾辛基)

  11. Vancouver(温哥華)

  10. Stockholm(斯德哥爾摩)

  09. Kyoto(京都)

  08. Sydney(悉尼)

  07. Fukuoka(福岡)

  06. Melbourne(墨爾本)

  05. Munich(慕尼黑)

  04. Copenhagen(哥本哈根)

  03. Vienna(維也納)

  02. Berlin(柏林)

  01. Tokyo(東京)

  (2017-07-20)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週刊信息部(EIU)發佈的2016世界最宜居城市排行榜,墨爾本又位列第一!

  世界最宜居城市墨爾本

  ▼

  EIU指數從醫療保健、教育、穩定性、文化、環境和基礎設施六個方面評估了世界上140個主要城市,滿分為100。

  墨爾本順利脱穎而出,以97.5的高分連續第六年奪魁!此外,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和珀斯分獲第六和第七。

  墨爾本以其咖啡、餐廳、夜生活和對運動的熱愛而聞名,當然當地人和遊客都認為墨爾本的魅力遠不止於此。

  澳大利亞緣何蟬聯世界最宜居城市?

  説起墨爾本為何會摘得“世界最宜居城市”的桂冠,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宜居城市和宜居國家為何蟬聯此殊榮吧:

  世界上最頂尖的教育體系▼

  除了在世界宜居城市排名中遙遙領先,澳大利亞的大學在剛發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上也是叱吒風雲!

  澳洲首次有6所高校入圍世界高校百強,僅次於美國與英國。其中墨爾本大學更是挺進了全球40名哦!

  此外入圍TOP100的還有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莫納什大學、悉尼大學和西澳大學~真要為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點個贊!

  此外,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教育質量也是槓槓的:學校不僅重視學習成績,更是注重孩子的全面均衡發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全面發展,日後更能成為企業爭搶聘用的人才呢!

  多元文化 百家齊放

  眾所周知,在文化兼容幷蓄的墨爾本,你能感受到各種不同文化的交融,既有親切感,又有新奇感:

  墨爾本的街頭表演讓你在血拼的同時過足眼癮!▼

  吃貨們可以在墨爾本發現各國美食,味蕾根本停不下來!▼

  各種稀奇古怪的藝術節,來來來~不要埋沒了你的藝術細胞,一起來玩吧!▼

  跟國內有些單調的建築相比,這裏的建築各具特色,成為城市靚麗的風景線~▼

  優美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也是決定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而在墨爾本,你既能享受城市的繁華,又能感受到鄉村般優美清新的環境,一起來感受下!

  沙灘與大海總是絕配~感受腳下細膩的沙子和海浪淹沒腳踝的舒適~▼

  在壯美的夕陽下,與所愛之人在墨爾本散步,不要太浪漫幸福哦 ~▼

  來來來,跟這些生活在墨爾本的小萌物們say hi !▼

  沒有霧霾的藍天,深呼吸一口靜靜感受……▼

  還沒過足眼癮?那就來墨爾本看看吧,世界頂尖的教育質量、宜居的生活環境、全世界的文化與美食,相信包容、前衞、創新、壯美的貓本不會讓你失望!

  墨爾本連續六年獲得“全球最宜居城市”稱號,不過這個榮譽對於墨爾本人來説,更多的是負擔和壓力。

  自2006年以來,墨爾本新增人口近100萬,不少墨爾本人吐槽“人多得要死,這還是宜居城市麼”。

  據《時代報》報道,在過去的10年裏,無論人口還是經濟墨爾本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城市人口越多越多,城市範圍也越來越大,每一天墨爾本都會新增300多人,也許他們是剛剛抵達的新移民,也許是剛剛出生的嬰兒。

  2016年,墨爾本人口增長10.777萬人,成為澳洲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統計局人士稱,在2056年,墨爾本將超過悉尼成為澳洲最大的城市。

  在澳洲人口增速最快的5個地區中,墨爾本就佔了4個,墨爾本Cranbourne East、Craigieburn及Point Cook更是位列全澳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前五名。

  此外,海外移民的湧入也讓墨爾本人口數量劇增,甚至在部分地區,移民比例高達80%。人口數量的劇增帶動了經濟增長,但也給交通、住房、福利等帶來了壓力,墨爾本人更是吐槽聲不斷。

  有網友稱,在10年前自己還可以在火車上找到座位,但是現在能不能擠上火車都成了問題,也有網友表示,到哪裏都是人人人人,自己就要被人海給淹沒了。

  大部分網友希望政府能夠採取措施減少人口增長,更有網友表示現在還説墨爾本是“最宜居城市”根本名不副實。

  (2017-07-13)


  話説,大家都知道,每年Mercer諮詢公司都會對全球二百多個主要城市生活質量,進行一次大調查。

  從生活消費、物質豐富、環境、醫療衞生、交通、工作、娛樂、個人安全等等方面,給城市打分,然後排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名單。

  2016年的榜單,把安全作為了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犯罪率高和恐怖襲擊熱門城市,統統比之前的排名下滑了不少。

  拿到這份名單,我知道你一定最關心兩個問題,一個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是哪幾個,另外一個是自己現在居住的城市,排第幾?

  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世界各地最宜居的城市吧。

  第一名:維也納-奧地利

  嗯。。。熟悉這個榜單的朋友一定會説,又是奧地利啊。。。沒錯,奧地利已經連續7年蟬聯這個名單的榜首了。

  其實一點兒不奇怪了,奧地利人均GDP本來就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生活成本反而低得讓整個歐洲人都嫉妒—尤其房價!再加上維也納治安非常好、政局穩定,生活節奏慢而優雅,歷史文化悠久,公共設施也是完備到不行。

  作為一個去旅行過的人,我對這維也納當地人的生活狀態留下深刻的印象,倆字兒,悠哉。

  第二名:蘇黎世-瑞士

  雖説瑞士自從和歐元區脱鈎之後,物價一直貴貴貴,但是架不住瑞士以人均年收入超9萬美元排在世界第四,這根本不妨礙人家本地人生活。。。高收入高消費的典型,人均GDP 81324美元一定就是這麼來的。

  蘇黎世的好,完全不用我多説,湖光山色的美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有錢當地企業有錢居民也有錢,總的來説,生活質量這東西吧還是能靠錢堆起來的。

  然而並不是有錢就有一切的,蘇黎世人從某個角度也很排外,光會説英語在這兒也不好混,你得德語、法語都精通才行。。。

  第三名:奧克蘭-新西蘭

  在《經濟學人》的排名中,奧克蘭也在十大宜居城市前十之列。

  號稱“花園都市”和“帆船之都”,常年氣候舒適,自然環境和城市建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治安良好的同時,醫療水平、文化與環境及教育等指標得分又非常高。整個新西蘭的三分之一人口都居住在奧克蘭,這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奧克蘭才是新西蘭的首都(其實是惠靈頓啦)。

  城市裏的優美環境和完備設施,鄉村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食品食材的優質、天然和新鮮。。。總之新西蘭就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嚮往的地方。

  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除了奧地利和瑞士,還有德國本土的慕尼黑、杜塞爾多夫和法蘭克福,德語區城市一共佔了五席!這真是讓人興起了學德語的興趣。。。

  前十名的還有:慕尼黑(德國)、温哥華(加拿大)、杜塞爾多夫(德國)、法蘭克福(德國)、日內瓦(瑞士)、哥本哈根(丹麥)和悉尼(澳大利亞)。

  大陸地區北上廣這三巨頭,上海在第101位,北京和廣州前後腳分列118、119。。。

  其實我覺得這還算給面子了,根據咱自己中科院的城市報告,北京和廣州宜居指數分別為56.24分和56.78分,分別位居倒數第一名和第二名。。。這才叫夠狠。

  “《報告》還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數之所以倒數第一,主要受制於環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認可度三大維度瓶頸制約。”

  説白話的就是,霧霾、死堵,北京居民不開心!

  好吧。。。但是比起全球排名墊底的巴格達(伊拉克)、班吉(中非共和國)、大馬士革(敍利亞)、薩那(也門)等等,這些戰火紛飛亂糟到不行的城市,我覺得已經沒啥可抱怨的了。

  子願專業辦理各國移民.用最少的價格給您最用心的服務,詳情可登入子願移民官網

  (2017-06-14)


  香港市民週末舉家出行,前往郊野公園或海島遊玩。(新華社記者 秦晴/圖)

  2012年,發生了一件令我的許多香港朋友很生氣的事情。什麼事情呢?就是香港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旗下的經濟學人智庫評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當我們談到“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居住。而一個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4平方米的城市,竟然登上“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排行榜,豈不是件荒謬的事情嗎?那麼,經濟學人智庫又是憑什麼將香港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呢?總不至於頭腦發熱,隨便把香港排進去吧?

  實際上,香港已經多年被不同的機構評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原來,經濟學人智庫將香港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香港擁有大量的綠化面積。我們常常很容易忽略這個事實,即香港自1970年代開始,便通過立法保護了約佔全香港總面積40%的郊野公園。香港人之所以蝸居,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在法律之下,所有的樓盤開發都只能在狹小的空間展開。而這個代價換來的,是香港較好的環境,比如空氣。

  香港的天空至今還能相對澄淨,郊野公園的存在功不可沒。我重新去看香港地圖,才發現原來通常自己活動的區域,只是香港沿海的一小部分而已,大多數在地圖上呈現綠色的郊野公園,都沒有踏足過。於是,我便利用週末的時間,開始了走遍全港郊野公園的旅程。

  “郊野公園”這個概念就起源於英國,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有大約270個郊野公園。這些郊野公園,都是1970年代根據英國當地法律確立的。而當時香港也跟隨英國的腳步,立法保護了大量的森林綠地。

  回溯起來,香港早就已經着手整治環境了。1844年,香港政府頒佈《良好秩序及潔淨條例》,禁止損害樹木和灌木。1913年,位於香港東北船灣的烏蛟騰瀑布附近被劃定為樹林保護區。1925年,新界大埔滘部分林地劃定為大埔樹林護理區。1928年,港島東哥連臣山一帶列為植林禁區,成為香港首個法定保護地區。

  但是百年樹木,隨着二戰時日本軍隊的到來,香港的綠化一朝化為烏有。日軍將全港大量樹林砍伐用作燃料和物資。1945年重光後的香港滿目瘡痍,很多地方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嚴重。接下來,又有大量人口來到香港,住房需要大量土地。如何挽回這一殘局,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

  1950年代後,香港對土地的需求日增,這和環境保育相矛盾。政府需要在開發和保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1965年,美國環境科學專家、後來擔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環境科學及政策學系客座教授的戴爾博(Lee M. Talbot)應香港政府邀請,實地考察香港郊野環境。次年,戴爾博完成《香港郊野保育》報告,提出成立專責自然護理的組織,管理郊區;成立法定的保護地區,防止人為破壞山野;進行植林工作,營造一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展開科學研究,加強對香港生態環境的認識,等等。有一次,戴爾博在乘坐皇家香港輔助空軍飛機於大嶼山上空考察時,飛機發生輕微爆炸,直衝入海,幸好戴爾博大難不死。但香港的報紙毒舌得很,竟然把戴爾博這次墜機事故稱為“香港首次水底空中勘察”。香港的郊野公園,便孕育於戴爾博的報告。

  如今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住房壓力巨大,但香港的郊野公園有增無減,包括計劃興建中的紅花嶺郊野公園,以及一些原有郊野公園的擴建部分在內,香港共擁有25座郊野公園,每年遊客約1200萬人次。起初,設立郊野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育植被,後來卻成為讓市民瞭解與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