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中年,着實不易。
辛棄疾有一首《醜奴兒》,
道出了少年人和中年人的不同心態: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説還休,欲説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人的憂愁,是明媚而淺薄的;
中年人的憂愁,是壓抑而沉重的。
少年往往看不懂中年人,
他們以為中年人是一座山,巍峨而強大;
可中年人知道,
自己是揹着山行走的人。
中年啊,
是一個容不得脆弱的年紀,
一張脊背撐起生活的重擔,
一對肩膀扛住家庭的責任。
你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因為你背後還有要守護的人。
正如汪國真所説:
“在你這個年齡,
左手要拽着孩子,
右手要攙着父母,
你成了他們兩邊的家長。”
父母的健康,兒女的學業,
勞累的工作,漸老的身體……
中年人總是容易忘了自己。
任由焦慮,悄無聲息積攢,
最後在默無聲息中突然崩潰。
中年人,該如何與自己相處呢?
中年人的焦慮,來自於執念。
人至中年,
總容易有許多執念。
金錢,名利,事業,理想……
似乎,世俗名義上的成功,
成為了人生的唯一意義。
可我們總要明白,
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當然也包括你和我。
錯誤的執念,
其實並不可取。
佛教裏,
有三毒的説法,
即貪、嗔、痴,
貪是執着於喜好之物,
嗔是執着於厭惡之物,
痴是不明事理,愚昧無知。
此三物,皆是人的執念。
放下執念,
人生將變得通透。
柏拉圖説:
“如果不幸福、不快樂,
那就放手吧。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
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
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人到中年,
不妨放下執念,
學會接納自己。
搜圖
編輯
人至中年,學會與自己和解
柏拉圖説:
“如果不幸福、不快樂,
那就放手吧。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
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
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人到中年,
不妨放下執念,
學會接納自己。
人至中年,學會與自己和解
餘秋雨説:
人到中年,
越來越明白的,
不是自己想做什麼,
而是自己已經不能做什麼。”
少年之時,
我們總是心懷大志,
自以為自己是那天選之子,
對未來抱着無限的期望。
猶如一隻望見太陽的雛鷹,
妄想去追上那團光芒。
直到走向社會,
我們才發現,
原先的幻想,
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於是我們開始垂頭喪氣,
於是我們開始憤憤不平。
可到了中年,
我們畢竟已經不一樣了。
我們不再只為自己活着,
我們肩上有了更多的責任。
我們總要面對生活,
面對這世上紛紛擾擾的一切。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世間本沒有絕對的完美,
每個人都有着缺陷,
既然沒法改變,不妨就接受吧。
人走向成熟,
總要與自己和解,
接納生活中的自己。
人生如一條河流。
少年時,如河流的源頭,
點點滴滴地匯聚;
青年時,如險峻的上游,
在羣山中一瀉千里;
到了中年,
這條河進入平原,
流的更緩,也變得更加寬闊。
宗白華説:
“人到中年,
才能深切的體會到
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
反省到人生的究竟,
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
人到中年,
人生是寬闊而深厚的,
也就更能欣賞人生的美感。
何必糾纏於過去的事物呢?
與自己握手言和,接納自己,
中年的人生,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