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錢鎮(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一部人類史就是與歧視抗爭的歷史。《世界人權宣言》莊嚴宣告:“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然而,細觀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就會發現,疫情對窮人、老人、女性、少數族裔等的影響尤其嚴重,弱勢羣體遭受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實現平等的理想之路並不平坦。
窮人遭遇疫情,要比富人難過得多。以美國為例,白領們可以遠程辦公,富人們可以躲進鄉間別墅,他們的安全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窮人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從事高風險工作,更容易被感染。結果,窮人比例越高的地區,疫情就越嚴重。曾擔任勞工部長的美國經濟學家賴希指出,疫情暴露出美國新的階級分化和不平等,四個新的階級引人注目:領取和居家隔離前差不多薪水的遠程工作者;護士、保姆、卡車司機、環衞工人、警察等基礎勞工;曾在零售業、餐廳和酒店等處工作的無薪者;監獄、非法移民拘留所、印第安人保留地、無家可歸者的收容所等處的被遺忘者。後三個階級中,窮人、非裔和拉丁裔人佔比較高,受感染的比例也遠高於其他羣體。
居家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是阻隔病毒傳播、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可是,對窮人來説,居家未必就能隔離。在印度孟買的一個貧民窟裏,2平方公里的面積里居住着100多萬人;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住着10多個人;破舊的棚子一間挨着一間,掀開簾子就是別人的家;上千人共用一個廁所。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怎麼實現居家隔離?怎麼保持社交距離?
疫情中,性別不平等和性別暴力也更加突出。聯合國婦女署4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將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加劇,可能會造成婦女和女童的處境更加艱難。在拉丁美洲,性別歧視比較嚴重,甚至有性別暴力。一份報告顯示,在阿根廷,隔離措施使女性遭遇更多暴力。
老年人能不能夠、應不應該在疫情中得到平等對待,更是對現代文明的拷問。國際抗疫中,中國救治重症老人的情況被視作人道主義案例。但很多國家的養老院成為重災區,被感染的老人也很難以同等的機會被收治。在以高福利著稱的北歐國家瑞典,政府在3月份發佈一份指導文件規定,在重症監護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病人的生理年齡可以作為優先選擇救治的分級指標。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歐美其他國家。
疫情中,平等在國籍和種族面前也打了折扣。新加坡行動早,措施有力,有效地保護了本國公民,曾被視作抗擊疫情的典範。4月中旬,新加坡的感染者數量陡然上升,而被感染者主要是外籍勞工,可見對他們的保護還力有不逮。有眾多外籍勞工的阿聯酋也發生了類似情況。在瑞典,外來移民和難民羣體成為疫情的重災區。
除了非本國公民難以享受到與本國公民同等待遇之外,種族主義勢力抬頭就更值得警惕了。疫情發生後,亞裔在世界範圍內面臨着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和種族仇恨。在美國,每天報告的針對亞裔的歧視事件有100起左右,包括言語騷擾、刻意迴避、毆打等。在澳大利亞,有人謾罵亞裔人士,稱他們是“病毒攜帶者”,對他們進行威脅,甚至發動襲擊。在阿根廷,開在貧民窟附近的華人店鋪被搶劫。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是中國一貫追求的目標。在抗疫過程中,中國政府堅守人道主義底線,維護弱勢羣體權益,即便醫療資源緊張,也絕不放棄救治高齡患者,做到了應收盡收、治療費用全免。這些做法,是對平等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但面對整個國際抗疫大局,中國一己之力是不夠的。各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強國,都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讓國際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對他國的不幸伸出援手,從根本上解決國內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平等對待生活在本國的不同人羣,堅決扼制種族主義,如此,人類的生存環境才不會惡化,我們才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09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