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 Start · ———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丈夫或妻子的屬性頓時就變弱了,而爸爸或媽媽的屬性頓時就變強了。
我們的頭像,變成了孩子的照片。
我們的微信名,變成了XX爸XX媽。
我們的朋友圈,曬的永遠是孩子。
不知不覺,我們給孩子下了一道道指令:
“聽媽媽的話,玩吉他會耽誤學習”
“聽媽媽的話,這個專業未來不好找工作。”
“聽媽媽的話,趕緊考公務員。”
如果孩子膽敢違抗“聖旨”,我們就會甩出極具殺傷力的三句話:
“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們不會害你的。”
“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不行就生氣、發怒、打罵、哭訴。我們大多數人,就這樣變成了“孩奴”。
在大多數人看來,親子關係,遠比夫妻關係重要得多。
《中國日報》做過一份調查,“您認為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哪個更重要”?
超過7成的人認為,親子關係更重要。
上海也做過一項調查,“父親和丈夫,你更看重哪個角色?母親和妻子,你更看重哪個角色?”
結果顯示:50.7%的幼兒父親最看重“父親”的角色,只有29%的受訪者最看重“丈夫”的角色;61.8%的幼兒母親最看重“母親”的角色,21.3%最看重“妻子”的角色。
也就是説,在大部分中國家庭中:親子關係是凌駕於夫妻的親密關係之上的。
但是在家庭中,孩子是親密關係的產物。親子關係,是親密關係的附着者,而不應是整個家庭的核心。
家庭系統中,有一些隱藏着的、不易被人們意識或覺察到的動力操控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愛的序位”。
如果我們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出現家庭糾紛、夫妻失和、心靈困境、感情受挫、身體患病、事業失敗等狀況,甚至讓這些傷害重複發生,從上一代延續到下一代。
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一般會給家庭帶來什麼影響呢?
首先,當然是夫妻不和睦。因為對方把過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另外一方,導致雙方溝通減少,抱怨增多,互相埋怨,相互不理解。
其次,嚴重影響婆媳關係。經常遇到“蠻不講理”的婆婆,兒媳婦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的。
究其原因才發現,原來丈夫從小就是婆婆的心頭肉,以前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現在感覺被另一個女人搶走了,心裏肯定不是滋味。
這樣的婆婆很明顯,是將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
對於孩子而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見證過好的親密關係,才知道如何創造自己新的親密關係;他們知道懂愛的人是怎樣的,才能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愛的人。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通過分析大量家庭發現:
“在一個家庭裏,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親子關係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會穩如磐石。而如果親子關係是家庭核心,而夫妻關係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就會麻煩不斷。”
也就是説——好的婚姻,夫妻關係一定高於親子關係。壞的婚姻,則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過度強調親子關係的嚴重後果:孩子極易成為巨嬰,失去自己的獨立人格,在任何事情上都極度依賴他人。
2008北京奧運會童星林妙可,她乖巧可愛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愛。
然而,去年林妙可參加北電、中戲藝考,卻連續落榜。
林妙可落榜後,老師這麼評價:“18歲了,怎麼還像一個小孩子。”“動作神態跟她八九歲時沒什麼差別。”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林妙可有怎樣的一位媽媽。
林媽媽無比自豪地説:“起碼到現在都是這樣,妙可手機密碼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妙可所有事情都是經過我同意的。”這樣“過於照顧和管控”的結果是,“妙可上初三時才學會過馬路。”林妙可藝考為何連續落榜?
可以從她媽媽身上找到答案。
2016年,心理學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成年巨嬰”主要有兩大特徵:
●共生心理——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生活極度依賴他人。
●全能自戀——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應得到滿足。
“巨嬰心理,已成為職場不順的根源!”“巨嬰,已成為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而每個巨嬰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全能的爸爸或媽媽。
曾經轟動一時、被譽為“神童”的魏永康,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十三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十七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沒過多久,他就被中科院勸退,原因是“高分低能”。
中科院的老師回憶説,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在生活自理方面還不如一個小孩子: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熱不知道脱衣;房間從不打掃,髒衣服髒襪子到處亂扔。
他極愛看書,經常窩在寢室埋頭閲讀,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寫畢業論文。
一門功課被記零分、沒提交畢業論文,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
“勸退事件”之後,許多人開始關注其中原因,很快就發現,魏永康根本無法適應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從小洗衣做飯、洗臉洗澡甚至擠牙膏這樣的小事都由媽媽一手包辦;高中時,媽媽為了讓他吃飯時也能安心看書,給他餵飯;大學時,也陪讀在兒子身邊……
導致成年後的魏永康,看似已經脱離父母,卻毫無生活獨立的能力。
相反,夫妻關係如果是家庭核心關係,就會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三大好處。
第一大好處:孩子會學到父母各自的優點。
我大學女同學,性格和品德都特別好,全班同學都很喜歡她。有一次,我問她好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她説:受我爸媽影響。在她家,父母的夫妻關係就是家庭第一關係。
“小時候,我做錯事惹媽媽生氣,老爸就會罵我:你怎麼可以惹我老婆生氣!
他倆經常揹着我出去旅遊,我在微信羣裏抱怨他倆不講義氣,我媽來了一句:我老公帶我出去玩,你誰啊?
晚上一家子看電視,我跟我爸説:我想吃蘋果。他板着臉説:自己的事自己做。一會兒,我媽説:我想吃蘋果。我爸立馬屁顛屁顛洗蘋果去了……”
在這樣一種家庭關係下成長的她,就經常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老媽這麼喜歡老爸?”“為什麼老爸這麼喜歡老媽?”
於是,她就細心觀察,以老爸老媽為榜樣,學習其各自優點,“我的性格和品性就是這麼形成的。”
第二大好處:孩子會擁有強大的愛的能力。
有位網友曾這樣説:
我爸媽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東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鏽鋼的。那時我就想,以後一定不要結婚,一定不要過這樣的日子。
我的一個朋友剛好相反:
她從小就非常相信愛情,經歷過漫長的異地戀,也遇到過暫時分手,但始終對美好婚姻抱有期待,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將來的婚姻,一定會像我爸媽那樣!”
如果父母關係和諧,十分恩愛,那孩子多半都是心態樂觀,也擁有愛的能力。錢鍾書和楊絳,絕對是一個優秀的模範。
1962年,錢鍾書和楊絳,帶着女兒錢瑗去飯店吃飯。吃飯的時候,楊絳赫然發現:女兒一直在觀察其他飯桌吃客的言談舉止。
楊絳覺得奇怪:“你老盯着別人幹嘛?”
錢瑗説: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鋭嗅覺,然後就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您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在父母恩愛中長大的錢瑗,便學會了怎麼去愛一個人一個家庭。她雖然一生很是坎坷,但在兩段婚姻中卻都是夫妻恩愛。
特別是她與第二任丈夫楊偉成組建新家庭時,楊偉成的兩個孩子都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本來最是叛逆,但錢瑗卻用自己的愛“征服”了他們。
錢瑗去世後,繼女繼子還撰文懷念她:“和母親錢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們一生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心理學家諾費奧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弱夫妻關係強親子關係的家庭,其子女婚姻失敗率是強夫妻關係弱親子關係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是強夫妻關係弱親子關係家庭的五倍。
“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諾費奧説。
在父母恩愛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堅定不移地相信愛情。就算單身,也不會喪失對愛情的期待。就算分手,也不會失去再愛的能力。
第三大好處:孩子會擁有強大的獨立能力。
去年,眾媒體採訪高考狀元時,發現了兩個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個現象: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父母都是“孩奴”,採訪後才發現都不是。
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
第二個現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績很難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
記者問“孩奴式父母”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又是搖頭又是擺手,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
他們始終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就教不出優秀孩子呢?”
是啊,為什麼呢?
東晉時代的謝安。東晉的達官貴人都無比羨慕謝安:“謝安家的子女兒孫們,個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就像芝蘭玉樹生長於階庭中一樣。”
有一次,一個朋友實在忍不住了,便問謝安:“也沒見你教導子女啊,他們一個個怎麼就成了芝蘭玉樹?”
謝安説了一句經典的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也曾説過: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個悲劇。
在他看來,夫妻關係是第一重要,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 ——— · END · ——— ———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