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平凡,但胸膛裏的炙熱心臟,必將引領我們,以身寄隅而心逆行。——題記
冬日暖陽,寒風驟起,天氣突變,一場疫情來襲。假期計劃有約在前,如今皆個個奔走而逃。偶爾孤雀啁啾,打破了沉寂的天空。疫情,究竟是“疫”還是“情”。往日繁華街道的喧囂,轉移成了方寸屏幕間的種種輿論,人與人,城與城,築起一道無形的高牆。而後我們的新年在平靜與不安中悄然度過。但總有一些人,不能觸及你,卻依然照耀你。
這個春節,無論黃髮垂髫,都在後方為祖國貢獻綿薄之力。不厭其煩的打電話給家裏的老人,督促他們少出門戴口罩;幾天出去採購一次,回家後仔細消毒;積極響應各處的捐款活動,關注疫情發展動態;遵守小區出入規則準時預約和領取口罩……疫情嚴峻時刻,眼前發生的一切,活像一本生動而深刻的教科書。
能夠回到校園的日子變得遙不可期,開學前的奏曲卻似陰霧般朦朧,不可看透。我將學業書置於一旁,望着冰冷的數據發呆,心中某根弦被撥動。疫情期間,和在家授課的姨母通了一次電話,聽姨母提到疫情突然,教具無處可尋,網絡問題層出不窮。但欣慰的是,學生們沒有因此而鬆懈,“日常舉手”變成了“申請連麥”。
姨母略含笑意道:“好在他們都很配合,有空也可來看看我直播回放哦!”説完,便饒有趣味的分享她的學生課後與她的聊天記錄,讓原本迷茫的我,倍受鼓舞。
而後我也經歷了漫長的網課生活,與姨母電話裏描述的網課情形別無二致。時代在變遷,吞吐海量信息的手機雖將那粉塵飛沫、手澤印卷代替,但屏幕前的為學生受業解惑的老師的責任之心始終不變,未曾撼動。英語老師微信中耐心答疑,語文老師班級羣推送美文,數學老師縝密的作業計劃。老師們雖寄予家中一隅,卻仍在逆行,將知識傳授於學生。老師如此敬業,我們更應該自律起來,高效學習,雖然疫情阻斷了人與人的距離,卻無法隔斷我們渴求知識的心。面對外界肆虐的疫情,身雖寄寓,但我心仍逆行。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我的父親是一名公交車司機,在疫情期間,由於職業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家庭的父親藉助疫情陪伴孩子,將時間與關愛奉獻給了工作,奉獻給了乘客。父親還是要5點半出門,6點準時發車。 父親的每每出行,無不牽動着我的心,手機跳出的交通疫情新聞讓我時刻緊張。每次父親回到家,都會與我和母親一起分享公交車上遇到的事,例如發車前消毒工作很好,被領導表揚;有乘客不自覺戴上口罩,經勸説後終於聽取。
在我心中,父親是傳遞愛心的英雄,肩負着市民安全出行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一次次逆行,一次次勇敢,都讓我觸動不已。
所謂英雄,不過是平凡的勇敢。我相信,每一次虔誠的祈福,都可以照亮他們逆行的路。身雖寄隅,但我心仍逆行。
我或許不認識你是誰,但我知道你是為了誰。在武漢的最前線,張立民院長步履蹣跚地走向院外,在這30多天中,他往往凌晨兩點才睡覺,四點又要起身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在厚厚的防護服下,他的漸凍症愈疼愈烈,雙腿的肌肉開始萎縮,卻仍舊堅守住崗位,承擔起責任,用行動詮釋了責任的精神內涵。84高齡的鐘南山再度掛帥前往防疫最前線,17年前,SARS病毒爆發時,他曾堅定地説過:“把病人都送到我這來!”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無比震懾的力量。17年來,這顆為人民服務的心,未曾改變,為人民以為反顧的逆行,始終不變。有的人在團聚時選擇分離,用自己的生命,捍衞他人的生命。面對疫情,選擇逆行,星火馳援一線。每每看到這些事蹟,我都會以“靜”致敬這些逆行者們,我身雖寄隅,但心仍與他們同逆行。
作為學生,它教會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公民,它教會我敬畏生命、心懷使命;全民抗疫,每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的一環,誰也無法置身事外。十七年前的非典我沒有遇上,但這一次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正與無數中國人並肩同行着。有人説,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我卻想説,既然沒有歲月靜好,不如我們一起負重前行。
越渺小的越孤勇,越害怕時越強大,我們追趕着時間,把愛訴説好多遍,我們跨越時間,把愛傳遞無數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如一棵樹苗必須挺過一次次風雨的洗禮,才能不斷向上,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歷史已然證明,重大風險挑戰之下,更能激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困難昂揚的鬥志和團結的力量。無論何時,心懷國家,這片我深愛的熱土,向來是點滴星火,便可燎原之勢。因為晦暗,才更相信身前有光,山後有海。永懷一顆炙熱的心,疫情之下,凝聚着我們的情,身寄隅,而心逆行!
作者:蔣胡悦 編輯:何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