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最大的特點,就是橫亙着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對於任何一方來説,想發動有效的攻勢,首先要克服高山帶來的困難。
除了高原地理和氣候條件,對後勤補給的限制外,人體本身的極限也是必須重要的因素。
因此部署在中印邊境的部隊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足夠精鋭,對高原環境的適合能力,以及戰鬥能力都要比一般部隊更強。在這一方面,中國其實並不佔有優勢。
從解放軍最早進藏開始,所屬部隊均是從內地調派過來的,相對於長期生活或駐守在高原地帶的印度軍隊來説,解放軍面臨的困難更多,需要付出的犧牲更大。但人民解放軍從來沒有退縮過,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無數困難,在高原上建立起一道堅實的邊防線。
與高度職業化的印度軍隊相比,解放軍戰士都是年輕的義務兵,相對的收入水平也比不上印度士兵。可解放軍戰士保家衞國的精神,卻是印度士兵無法比擬的。
更重要的是,解放軍戰士的主觀能動性,遠遠超過完全僱傭性質的印度兵,經常在戰鬥中創造出驚人的奇蹟。
1962年10月,對印自衞反擊戰打響後,我邊防部隊九連奉命於夜間突襲西山口。這個西山口位於喜馬拉雅山主脈的南邊,印度軍隊在這片高地駐紮了一個加強連,修築了大量工事,提前佈置好密集的機槍火力點與火炮,看上去固若金湯,很難攻克。
這天晚上,我方一個尖刀排趁着夜色,悄悄摸到敵軍陣地跟前。印度軍隊發現異常情況後,亂作一團,全部火力點一起開火,聲勢倒是挺嚇人,卻沒打到什麼人。
等到黎明時分,我軍掃除敵方火力點後,發起了衝擊。這支印軍也算是精鋭,沒有馬上逃跑,雙方展開了混戰。高地後面有一個印軍的炮兵陣地,不斷地向高地開炮,對我軍威脅很大。
正當大家心急火燎時,印軍的大炮突然啞了。我軍趁勢發起最後的攻擊,殲滅了高地上的殘敵。這時候,大家才想起來,敵人的大炮為什麼不響了?等到戰鬥結束一問情況,原來是以龐國興為首的三名戰士,穿插到敵炮兵陣地,僅憑着三人三槍,就把這個炮兵營給端了。
當九連發動進攻的時候,四班的副班長龐國興看到,印軍向着西山口方向逃竄,就下意識地追過去,脱離了我軍大部隊。印度兵似乎都是飛毛腿,追也追不上,而龐國興卻發現自己落了單。
沒多久,龐國興又遇到兩名跟他一樣追上來的戰友王世軍和冉福林,三個人一碰頭,自動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以龐國興為組長,繼續追下去,配合主力部隊完成戰鬥任務。
這就是中國士兵的主觀能動性,脱離上級指揮後,不是躲起來保全性命,或者溜回去應付差事,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打擊敵人,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
龐國興三人跑着跑着,忽然發現印軍的一個炮兵陣地,正在向我軍開炮。他們一合計,雖然敵眾我寡,但我們在暗處,敵人在明處,出其不意地打他們一傢伙,絕對有把握打贏。端掉這個炮兵陣地,可以大大減少我軍正面攻擊的難度和傷亡。
於是,龐國興三人隱蔽靠近敵炮兵陣地後,突然開火,從不同的方向發起猛攻。他們首先瞄準印軍的軍官射擊,打亂敵人的指揮。
黑暗中的印度炮兵只聽得周圍槍聲大作,卻又看不清我軍到底有多少人馬,很快就亂了陣腳,紛紛跳上車逃路,連大炮都顧不得了。
龐國興三人順着敵人逃跑的方向,翻過一個山頭,又發現了另一處炮兵陣地。沒説的,接着幹。三人居高臨下向敵人猛攻,這股印軍也是不堪一擊,急匆匆地炸掉大炮,溜之大吉了。
等與主力部隊匯合後,清點戰果,龐國興小組擊潰了印軍一個炮兵營,一共繳獲火炮7門、汽車4輛、推土機4台,還有大量其他軍用物資。也就是説,他們三人至少打敗了三百人以上的印軍炮兵,以一當百啊。
因為戰鬥中的出色表現,龐國興榮立一等功,並被提升為排長,獲得少尉軍銜。後來接受採訪時,龐國興説:“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這就是中國軍人敢於蔑視一切敵人的氣魄。
龐國興出身於1940年,窮苦出身,參軍後被評比為“生產標兵”,立過兩次三等功。遺憾的是,1965年,龐國興在一次軍事訓練中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5歲。正是像他這樣千千萬萬的戰士,鑄就了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在中印戰爭、朝鮮戰爭中打出中國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