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於印度而言,似乎像是老虎嘴邊的一塊肉,只要印度一伸脖子,就可以將它吞下。而實際上,尼泊爾三面被印度環繞,唯一沒有被包圍的那一面,對着的是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
再稍微瞭解一下印度在軍事上的投入:每年軍費投資超過600億美元,養着130萬軍人,拿着錢全世界到處買武器。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鄰居,説他對尼泊爾沒有什麼想法,估計他自己都不相信。
然而尼泊爾至今都沒有印度吞併,究竟是印度另有想法,還是尼泊爾和他之間達成了某種協議?其實這一切的背後,有這樣三個原因。
印度曾在1975年將鄰居錫金變成了自己國家的一個邦,作為他剩餘的幾個鄰居,尼泊爾、不丹等國,大家都為他們是否會被印度吞併而擔心。
但印度想要進一步吞併尼泊爾,其實條件是非常不利的。印度之所以能順利吞併錫金,是因為蘇聯和美國這兩個大國都站在印度這一方,其他國家要麼內亂、要麼互相爭奪利益,無暇顧及印度,這是印度能成功的決定因素。
如今整體的國際環境趨向和平,聯合國的力量也不容小覷。無論哪個國家,貿然發動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公然入侵,聯合國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印度已經失去了下手的先決條件。
即使印度真的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想要對尼泊爾下手,他也不得不考慮自己有沒有這個精力。
首先,我國在尼泊爾有不少投資,如果印度發動戰爭,我國不會袖手旁觀。其次,印度的老對手巴基斯坦一直虎視眈眈。兩國自建立以來就衝突不斷,他倆的較量雖然多以印度勝利告終,但是印度始終無法取得對巴基斯坦的絕對勝利,每次幾乎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印度貿然對尼泊爾下手,很難保證巴基斯坦不會乘機對印度發兵。本來只想打下尼泊爾,回頭卻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這是印度不希望看到的。
印尼兩國之間,在外人看來其實是非常融洽的。尼泊爾是個實實在在的山地國家,三面被印度圍繞,當時中國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因此他對印度的依賴是實打實的。
尼泊爾生活所需的能源、物資、通信,幾乎都來自印度。如果尼泊爾想要創造一些外匯,輸出部分皮革、地毯之類的,必須要走印度的通商口岸。這是真金白銀、關乎民生的依存關係。
此外,印尼兩國之間長期不設邊境。尼泊爾人來印度打工、生活、定居,甚至把身份證換成印度的,從此成為印度公民,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
如果印度吞併印尼,將其變為自己的一個邦,這部分人該如何自處?他們如果不滿,就會一直鬧騰,以印度現在的經濟狀況,他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的。
尼泊爾為了防止被印度吞併,一直努力和印度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而印度希望用不流血的方式籠絡尼泊爾,故傾向於用經濟、文化滲透的方式,慢慢蠶食尼泊爾。
兩國各有想法,相互利用,這也是印度暫時沒有吞併尼泊爾的原因。
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印度招呼都不打一聲,發兵尼泊爾,尼泊爾也不會坐着捱打。尼泊爾民風彪悍,很多人都是在阿富汗生存過的經驗老手。
他們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僱傭兵民族,廓爾喀僱傭兵享譽全球。印度人對上僱傭兵,恐怕除了人海戰術,難有取勝的希望。
英國人曾經從尼泊爾招過士兵和警察,幫忙鎮壓殖民地(主要是印度)不聽話的工人;尼泊爾人還在世界大戰中,作為英國的僱傭軍,遠赴海外作戰,威名遠播。尼泊爾不斷充實自身實力,這也是讓印度忌憚的地方。
1955年,尼泊爾主動加入聯合國,是發展中的小國家中很早的一批了。為了在國際上刷存在感,提高自己的曝光度,他們頻繁參與國際事務,長期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是國際上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力量。
很多國家都注意到了這個被印度三面包圍的國家。將來不論是哪個國家對尼泊爾動心思,聯合國都不會坐視不管。如果印度試圖吞併尼泊爾,必定會引起國際上的譴責和反對,影響自身的外交關係,這對印度來説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