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福
“咣噹咣噹”,慢慢悠悠。對很多人來説,這種時速只有四五十公里、每站必停的綠皮車,想必已是兒時記憶,早被時代拋棄了吧。
但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在大別山深處,就有這樣一列公益“慢火車”(8324/8323次),它從2003年開行至今,每天往返於信陽和固始間,全程約167公里。因票價便宜、每站必停,方便了不少深山、偏遠地區百姓出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別山脱貧致富的幸福車”。
這列“慢火車”,滿載着想羣眾所想、解羣眾所盼的為民情懷。因為它的運行,貧困山區羣眾能夠更方便地往返兩地,濃濃的鄉愁變得不再遙遠,外出打工、田間耕作兩不誤;信陽毛尖、羅山板栗等土特產乘着火車銷往海內外,切實解決因地域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帶來的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一批又一批貧困學子得以走出山門、外出求學,實現了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夢想;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被吸引到南灣湖、羅山靈山寺等景區旅玩,加快當地旅遊業快速發展。
而像8324/8323次這樣的公益“慢火車”,國內目前有81對。當高鐵在不斷追求速度、迎來世人矚目的時候,這些“慢火車”如同年邁的老人,甘於被遺忘,寧願居幕後,每天拖着疲憊的身軀,穿梭於大山深處。雖然步履蹣跚、行駛緩慢,它們卻在偏遠地區、貧困地區與外界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承載着沿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就是效率的快時代,與風馳電掣的高鐵相比,“慢火車”可能有點跟不上趟。然而,別看高鐵跑得快,它也有發展局限性,高鐵站間距大,主要定位是城際運輸,停靠的大多是縣級站及其以上級別的車站。在這種境況下,從因地制宜滿足當地居民出行需求而言,“慢火車”是既給力又實惠的交通工具。
快有快的追求,慢有慢的考慮。如果説風馳電掣的高鐵代表着中國鐵路的發展速度和趨勢,那麼站站停靠、票價低廉的“慢火車”則傳遞着“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濃濃温情。快時代,需要有“慢下來”的公益情懷,等一等那些步子慢的人。就拿前段時間來説,多地出現老人因沒有健康碼出行受阻的情況,提醒我們在追求快、力圖新的同時,還需照顧好那些弱勢羣體和困難羣眾的需求。
當然,“慢火車”並不代表設施落後,也不意味着服務打折。提供舒適的環境,儘量跟上時代腳步,同樣是“慢火車”的使命。這方面,一些地方部門已經做了有益嘗試,比如,全國普速鐵路實施電子客票後,太原至靈丘的8818/8817次公益性“慢火車”沿途客運站也推行電子客票,為旅客帶來了“一證通行”的暢快體驗。持續開好公益性“慢火車”,需要鐵路部門不斷優化“慢火車”的開行方案,在完善內部設施、提升服務質量上下功夫。
速度有快慢,追夢總相同。載滿温情的“慢火車”,開往的同樣是山花爛漫的春天。就像那首經典老歌《慢火車》所唱的那樣:“慢火車,火車慢,我只能前進不能迴轉,因為心中燃燒着柔情,慢火車也能爬上山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