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琅琊榜》:靖王的成才之路,離不開靜妃的“抱持性環境”

前段時間劉敏濤因為"表情管理"爆了熱搜,霸了好幾天的熱榜,我也因此再刷了一遍敏濤姐出演的《琅琊榜》。

説起國內的古裝片,《琅琊榜》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良心好劇,豆瓣評分高達9.1分,自從《琅琊榜》剛出來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在熱烈討論這部劇。

我也是因為這部劇,才認識"靜妃"劉敏濤的。

靜妃,絕對是《琅琊榜》出場人物裏智商妥妥在前三的角色,可以説是"機智擔當",靖王能夠成功登基絕對少不了靜妃的助攻。

今天我就想從育兒角度來談一談《琅琊榜》裏靜妃與靖王的母子關係,看看作為一個母親,靜妃是如何展現出她的智慧。

一、《琅琊榜》:一個母親給孩子的安全感有多重要

很多人在這部戲裏非常喜歡靖王和梅長蘇這對cp,因為在遇見梅長蘇之前,靖王確實不受皇帝的待見,和許多皇室權謀片一樣,被老父親派去邊境駐守打仗,實際是要他遠離權力中心。

而靜妃身為靖王的母親,她和天底下所有的母親一樣,非常兒子的安危,也會擔心不受待見的兒子有一天會成為權力爭奪的犧牲品。

但是在有限的母子相聚的時間裏,她並沒有逼迫兒子去爭奪權力,也沒有教唆兒子使用各種厚黑學陰謀手段去獲得皇帝的喜愛,甚至都沒有嘮叨兒子要多喝熱水、戰鬥不要衝在第一個、一定要注意安全等等,她只是默默地坐在旁邊,在兒子回來時報以欣慰的笑容,然後靜靜地聽兒子的講述。

告訴兒子自己在皇宮裏很好,給兒子準備美味的佳餚,讓兒子在衝鋒陷陣之餘不至於還擔心自己這個老母親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靜妃身為母親,最智慧的一點就是給了兒子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靜妃在皇宮裏的生活其實並不好過,她常年被皇帝冷落,連內務府供給她的東西都是次品,唯一的盼望就是兒子與自己的相聚時間,但卻少得可憐。

一般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定會非常痛苦、抱怨不停,但是她卻一點都沒有宮怨之氣,她並不是在兒子面前強顏歡笑,而是本身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淡然和超脱。

比起其他的嬪妃,她並沒有將自己的生活緊緊地鎖在皇帝身上,平靜但充實,靖王每次回宮,都會問母親又做了什麼美食,母子倆的生活都是柴米油鹽的認真,是對生活的讚美。

靜妃是一個全身心關注孩子的母親,她懂得生活,也懂得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她不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她認同兒子,也會為兒子自豪驕傲。

我想,這大概就是靖王為什麼能夠活到最後,並且成為帝王的重要原因。

二、"抱持性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

靜妃對靖王的呵護關心,其實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字來形容,那就是"抱持性環境"。

"抱持",在英文中意為"Hold",也是現在風行一時的流行語"hold住"。

在心理學上,"抱持"用來指母親能夠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要。著名的心理學家温尼科特認為,"抱持"不僅僅只是母親用身體環抱嬰兒,而且還包括母親給孩子提供的一個完整完全的環境。

環境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母親是否能夠意識到嬰兒的需要,是否能夠和嬰兒共情。

而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抱持性環境",其實就是提供一種"情感支持"的環境,從而減少外界環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抱持的感覺是絕對舒適、安全、温暖的,這種環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特別是在孩子經歷困難和挫折,情感受挫或者迷茫壓抑,需要幫助的時候,若我們能夠支持、理解、關懷孩子,那孩子進行心理療愈的時間也會縮短,更容易從焦慮和壓抑中走出來。

如果讓我用一種更通俗的詞語來解釋,那就是"安全感"。

兒童時期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感支持的個體,他們在成年長大後也會缺乏一種踏實感、安全感。

而《琅琊榜》裏,靜妃給兒子靖王提供的,正是這種"抱持性環境",這種環境對於給孩子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和自尊都是非常重要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靜妃知道兒子需要面對的是非常嚴苛的境況,兇險的戰場、偏私的父皇、權謀的皇宮,但她卻不將擔憂掛在嘴上,而是給他準備美味的食物,讓他無憂無慮地度過幾個時辰。

回到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經歷了8、9個小時的學校學習,回到家裏聽到的確是:"今天作業寫完了嗎?"、"考試考得怎麼樣?",孩子一定會感到很疑惑,似乎比起自己,成績和作業在父母的心中更重要。

充分的"抱持"是心理發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抱持"的情況下,情感是不會得到成長的。

三、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提供一個充滿"抱持感"的環境呢?

1、首先,我們不應該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在考試考砸後處於一種低落、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我們不應該否定孩子的情緒,不必問"發生什麼了?"或者指責孩子"考成這樣你真的有認真學習嗎?"甚至是直接忽略孩子"我忙着呢,你自己想想為什麼會考成這樣。"

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孩子當下的情緒,試着讓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看起來,你有些難過,你是否願意和我談談呢?"

2、不要主觀臆想,要了解背後的真實原因

接着引用上面的例子,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難過肯定是因為考砸了,他們可能更怕被父母責罵,惹父母生氣。

所以,讓孩子表達出來而不是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處於主觀想象狀態的時候,很難看到孩子真實的情緒狀態和感受,這樣就沒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沈志華還會背道而馳。

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站在孩子的立場,從"觀察-感受-請求"這個過程來提問孩子:"我看你現在有些難過(觀察),媽媽真的很擔心(感受),你願不願意和媽媽説一下呢?(請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等孩子冷靜下來再進行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事情的真相。

3、尊重、耐心地傾聽

其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全神貫注地"傾聽"的人很少,《窗邊的小豆豆》裏,小豆豆在來到巴樂園的第一天,小林校長就聽她天馬行空地講了4個小時的話,這件事給了小豆豆很深的影響,也是在那裏,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快樂。

真正的傾聽不需要家長進行任何的提問或者安慰,父母只要耐心聽就好了,然後最後再把聽到的信息,情感反饋給孩子。

能夠堅持做到以上三點的父母,實際上就已經在給孩子營造"抱持性環境"了,孩子在這樣的支持感、安全感、踏實感下長大,才是真正在"愛"的環境下長大,身心發展才會更健康,翱翔於屬於自己的藍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5 字。

轉載請註明: 再刷《琅琊榜》:靖王的成才之路,離不開靜妃的“抱持性環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