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明白他們生氣的原因!

培養孩子好習慣

小孩子學習事物並不是聽父母怎麼説,而是觀察父母怎麼做,所以,希望孩子能夠做到的,父母就必須以身作則,充當孩子的模特兒。一般來説,父母做事並並有條,愛整潔。那麼,他的孩以後長大也會養成這種好習慣的。

和孩子玩的時候,家長可以下意識地訓練孩子玩完積木後打掃衞生,把收尾當作遊戲的最後一部分。母親可以一邊打掃衞生,一邊唱孩子們熟悉的歌曲。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模仿媽媽,哼唱着,開心地收拾殘局。相反,如果家長只知道地下命令強迫孩子執行,很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即使他這次服從了,他也只是屈服於權力。因此,通過督促孩子們用語言來教書,很難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你必須首先讓他的生活變得簡單快捷。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能有效地做到這一點。此外,還要獲得孩子們的信任,儘量關注孩子,調整家庭的生活步驟。

要求孩子做事心須説明理由

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除了明確指示外,最好附帶一個理由來向孩子解釋,他們為什麼必須聽命。讓孩子覺得他們曾參與決定,在碰到相同情況時,才知道自已該如何做,才是好行為。美國心理學家艾森柏格長期觀察六十一名三至五歲的學齡前孩童,每當孩子應允了大人或別的孩童要求後,艾森柏格便詢問他們為什麼?結果發現,孩子雖然較常應允教師的要求,卻多半視其為“必須照辦的命令”。相反的,他們對其他小朋友的要求雖不見得經常照辦,但一旦應允,其理由多半是“自己在做一件友善的好事”。

據艾森柏格解釋,小孩子常分不清大人是在要求還是在命令。因此,他們對大人的要求照辦,通常不是出於做好事或無私心理,只好聽命行事而已。小孩子若想發展出互助互利等社會性行為,還是必須多多自孩子羣中學習。因為小孩子若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出於善意,再略加鼓勵,便願意一再重複善行,養成好習性;但若他們認為“非做不可”,便不易再重複做這件事了。

孩子,你可以生氣

孩子噘起他的小嘴巴,把臉撒到一邊去,隨即也許一場哭泣,或者間聲不響個老半天。你知道孩子生氣了,也許你知道原因,或者你實在摸不着頭緒,但是通常會立刻唱斥他;“不許……”甚至加上一陣責打,因為:憤招不是好的德性,何況孩子生什麼氣嘛?

事實上,將憤怒的情緒經由適當的管道發泄出來,是種心理衞生。因為憤怒的情緒不容長期壓抑,累積,否則一旦爆發起來,將是不可收拾的。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他們較成人更不知憤器的來由?更不懂得如何來平衡自已的情緒,尤其是在語言能力尚不足、無法表達自已意見的物兒身上。父母往往看到的是耍賴、執拗的表現。

憤怒對於孩子會有不以的影響,在生理方面,當孩子生氣時,肌肉會緊縮或顫抖,而腸胃的端動也跟着減緩,以致於消化作用受阻;在心理方面,孩子因自已的憤怒無處可以發泄,往往迂怒他人,反抗他人的關心,甚至做出攻擊性的舉動,譬如打人、罵人。這些行為對於他的人格形成及社會性的培養,都將造成不良的影響,還可能變成習慣性的模式處理孩子憤怒的情緒,父母首先應該認識到:憤怒的情緒絕對不是不應該的,它是正常的反應。如此一來,你才可能進一步幫助孩子“解決”他的憤怒。

根據幼兒教育心理學家統計,嬰幼幾憤怒的原因,絕大多數源於不能表明自己的願望,或不得不遵從成人的權威及意志。當孩子發起脾氣來了,你不應該再以“不許!”強加制止,而是找出可能的原因來:是不是睡眠不足?肚子餓了?身體不舒服?如果他在你的跟前比手劃腳,或者隻字片語,你都應該認真、耐心“聽”完他的“委屈。”當你瞭解孩子的原委之後,你還是注意不要以你成人的感受來衡量,而是要以“心”去體會孩子真正的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他就再不需要擴大他的憤怒以引起注意了,這會比“不許!”更有效於控制他的情緒。

此外,告訴孩子生氣不是丟臉的事,但是解決不了事情。教導他再遇到同樣的事時,他可以怎麼辦;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接納他所做,適時給予指正。每一次“憤怒”都迎刃而解了,才能徹底避免孩子以慣怒表達他自己!認識孩子的憤怒情緒之後,但願你能夠以輕鬆的心接納他的脾氣以慎重的心情協助他尋求解決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7 字。

轉載請註明: 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明白他們生氣的原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