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女“牛倌”胡彩娥的“帶動效應”

盛夏的離石區吳城鎮下三交村,處處充滿生機活力。大山深處,成羣的牛兒追逐撒歡,牛鈴聲叮噹作響;進山路兩旁的耕地被村民拿木柵欄圍了起來,地裏的玉米已長出大半人高。田間一個個牛圈拔地而起,點綴鄉間……

已經過了晌午,一位身穿條絨衣褲的婆姨正在牛圈裏忙活着。一會給剛生產過的牛添加草料,一會還得照應給小牛犢飲水,身體看上去瘦薄,但動作嫺熟利落。“別看她農民模樣,身份卻高着了。”下三交村黨支部書記馮虎成介紹説,“她是我們村裏的支部委員,也是區裏的人大代表。但對於村民來説,她更是致富的帶頭人、賺錢的主心骨。”

能讓村裏真正的“主心骨”這樣推介,可見這位農村“婆姨”不一般。馮虎成所介紹的這位婆姨是下三交村有名的養牛大户,名叫胡彩娥。“別看村裏這幾年好多人養起了牛,她才是真正的‘牛倌’,她家牛圈裏有100多頭牛咧!”

一位農村婆姨,100多頭牛?

下三交村的人有養牛的傳統,但一直以來都是小打小鬧。胡彩娥一家也養過牛,但是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幫助。秋後增添上一隻牛,孩子們的學費就難湊齊了。一直以來,生活依舊過的結結巴巴。2003年,胡彩娥突然想大幹一把。她找到村裏的幹部,想把家中的12頭牛抵押出去,再向銀行貸點款,擴大養牛規模。那一年,她貸到了信用聯社的5萬元,買了14頭牛。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牛價就開始飆升。

胡彩娥的牛從十幾頭增加到了幾十頭。牛多了,牛圈小了,那就擴建牛圈。村裏的人都為她捏了一把汗。“這些年國家對養殖產業的支持力度大,好多銀行給我們這些養殖大户量身定製了貸款項目。”胡彩娥因為還在村黨支部工作,對一些扶貧政策吃得清、吃得透。

胡彩娥不僅知曉政策,而且對養牛也有自己的一套“經驗”。“我們這個地方,地盤大,草木豐盛,地理環境優越,適合搞散養。這樣一來投資少,成本低,牛的肉質也筋道鮮美。”胡彩娥在家打理牛,丈夫在外邊跑市場,“同樣質量的牛,我們就能多賣一兩百塊。普通的疫情,人工授精配種,這些技術我們都掌握着了,鄰里鄰舍的養牛户一遇到技術上的難題總是第一時間找到我。”

現在,胡彩娥的“牛生意”和日子都紅紅火火,她家的牛場,有160餘頭牛,包括散養的120頭和育肥的40頭,每年除掉開支成本,保底有50萬的淨利潤。兩個兒子也成家立業,還在省城太原買了房。靠着一股為生活打拼的衝勁,胡彩娥已經走出了一條養牛致富路。

自己脱貧了,作為黨員的胡彩娥自覺為村裏的出路動起了腦筋,“咱們共產黨員就是為人民,為國家服務辦事的,咱一定要響應國家的脱貧政策,能帶一個是一個。”前些年牛的市場價也不錯,一頭成牛可以賣到三四千塊錢。胡彩娥就從她的親姐姐開始遊説,於是,親戚朋友被髮動起來了。慢慢地,村裏的人都被她帶動養起了牛。憑藉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胡彩娥為村裏的貧困户和其他養牛户及周邊村莊提供選種,育肥等技術支持,今年五月的時候,還有年輕人慕名從城裏來向她取經。現在村裏存欄1500頭左右的牛,佔了離石區養牛數量的十分之一還要多。胡彩娥還僱傭村中的貧困户幫忙。貧困户小李在胡彩娥的牛場打工,隻字不提工資的事情,她想讓胡彩娥幫他買幾頭牛,想自己養。

胡彩娥,從自己養牛成了養牛產業帶頭人。

提及養牛致富路上的心痠痛楚,這個堅強的女人有些哽咽。“前些年孩子上學,再加上養牛投資,家裏做什麼事情都要錢,都是花銷,硬生生逼着兩口子把年幼的孩子送進了封閉學校,急的想撞牆,每年一過正月,就得為孩子的學費去賣牛。”胡彩娥回憶説,“這樣就不能在價錢最好的時候賣牛,也賣不出去好價錢,但是沒辦法。”而提到最讓她開心的事情,她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兒子結婚時候的彩禮不需要低聲下氣的去借,而是用自己養牛的錢。那個時候,胡彩娥腰桿子挺得那叫個直。

生活富裕了,孩子們也成家立業,但是胡彩娥沒有想就此打住去好好享受生活。“牛場是我的心血,捨不得扔下,我還是十幾年前那種積極進取的心態,還能再幹幾年!下一步就配合村裏人畜分離政策,方便咱搞好村容村貌,改善環境衞生,我準備再擴大養殖規模,帶着更多的人一塊脱貧致富奔小康!”胡彩娥滿臉自信。(記者 馮海硯 通 訊 員 劉廣堯)

[編輯:白麗紅]

【來源: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7 字。

轉載請註明: 離石女“牛倌”胡彩娥的“帶動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