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文|圓圈(富書專欄作者)

最近,被一位大叔給暖到了。

油管上有個很感人的賬號,叫“Dad, how do I?”(爸爸,我該怎麼做?)

賬號的主人Rob Kenney是一位中年大叔,是一對子女的爸爸。他在12歲時被父親遺棄,這件事一直都影響着他。

為了幫助那些跟他一樣“失去了爸爸”的孩子們,在這個賬號裏都是他在講解着在孩子們成長中會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比如打領帶、修水管、熨燙衣服……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被感動到了!

無論這世界如何待你,你仍然要用愛回應它。

深以為然。

事實證明你也不能完全把一切都歸罪給你的原生家庭,畢竟人生是自己過的,選擇也是自己做的,温柔和善良也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只要你願意與自己和解,願意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用積極正確的方法去行動。終有一天你會擺脱早先原生家庭的影響,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同網友所説:“這個世界上不缺温柔的人。真正的強大,是不止治癒自己,更能治癒他人。”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導演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看他們生活狀態的改變。

紀錄片裏,有出身優越的孩子自考大學失利後從此一蹶不振,一度需要靠政府救濟金度日。

有出身普通的孩子,靠自己勤奮好學考上牛津大學,成為名牌大學的教授,改寫自己的命運。

還有的孩子,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也沒有賺到大錢,但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悠然自得。

我們可以看到,出優越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很成功,出身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很出色。原生家庭會影響你,但不可能決定你。

心理學學者唐映紅認為:

“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着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

即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着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命中註定,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透露:

自己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對原生家庭不滿,尤其是跟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導致年輕時出現很多問題。

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擺脱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來。

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帶着家庭的印記。如果走出家庭的傷,就可以活出全新自我。為什麼要拒絕給自己一次重塑身心的機會呢?

消極的人會覺得改變太難,樂觀的人則會發現原生家庭只決定起點,而非終點。

原生家庭會影響你一陣子,但千萬別讓他決定你的一輩子。最終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還是靠自己選擇的。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裏的男主角克里斯,因為小時候被父親拋棄,在28歲才見到父親的經歷,使得他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努力着保護孩子,不離不棄。

所以即使負債累累,他還是勒緊褲腰帶在兒子生日時,給他買了個籃球;即使是妻子離他而去,他唯一的要求還是讓妻子把兒子留給他。

影片最讓人感動的是,不管再難,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不管再難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孩子適合什麼樣的環境。

他也用實際行動對孩子負起了應盡的責任。

無法來自一個幸福的家庭,那就讓一個幸福的家庭來自於你。生家庭缺失的愛,一定要加倍給自己的孩子。

著名辯手傅首爾曾在一期節目播出後,突然髮長文對老劉深情表白:

“世界曾經薄待我,還好將你贈與我。謝謝好的伴侶,治癒原生家庭。”

傅首爾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從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她想自己的媽媽,要喝洗潔精的水,自己生病才能見到媽媽。

心理學家阿德勒説: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去治癒,不幸的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傅首爾的童年遭遇讓她很難信任別人,直到遇到了大劉,懂得她內在的脆弱,一直守護着、疼愛着她,讓傅首爾義無反顧的相信愛情、相信婚姻。

原生家庭的傷痛被看見後,那個人才是真正懂得你的人,因為他會心疼你,更會知道你為何這樣做的背後原因。

好的伴侶,可以帶我們逃離原生家庭的深淵,撫平受過的傷,會由衷感覺到自己的美好,更會痊癒過去的缺失。

原生家庭,前半生的痛,後半生的改變。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這裏有三點建議分享:

1、自我覺察,讓自己更強大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女孩莉絲的父母吸毒,患有艾滋,父親酗酒,母親精神分裂,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身上散發惡臭,被眾人歧視,被同學嘲笑。

她決心改變自我,開始拼命地讀書,最終考上哈佛大學,逆轉了悲慘如地獄一般的命運。

一定要學會讓自己變得強大、學會愛自己。只有學會讓自己強大的這門課程,才能更好的去愛自己身邊的人,才能更好的跟原生家庭和這個世界和解。

做自己,轉變對原生家庭陰影的態度,讓自己更強大,走向自信人生。

2、理解並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董卿在很多場合談到過父親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描述道:“很難想象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樣苛刻。”

不僅在學業上高標準嚴要求,從高一到高三,父親還讓董卿每個寒暑假必須去打工。

種種嚴苛,讓她至今都很難對自己滿意,即便在公眾眼中已經足夠成功,她卻仍然時不時就會產生自卑情緒。

慢慢成年的過程中,她瞭解到,父親的嚴格是源於早年貧困的經歷,他相信人生必須要吃苦才能有收穫,即便生活條件好了,也一定要讓女兒時時刻刻牢記吃苦的感受。

看見就是療愈的第一步,董卿也在成長的過程中瞭解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接納了父親的不完美。

3、治癒別人,實際上是自我療愈

在電影《不完美的她》裏,被母親拋棄的林緒之,在“我是誰”的問題上反覆尋找着答案,成為她的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使她養成了孤僻、怕與人接觸的性格。

直到小女孩蓮生的出現,喚醒了她心中沉睡的母愛。

她將蓮生從大火中救起,讓她逃離暴力傷害,給她取名林小鷗,讓她重獲新生。緒之學着做一個好媽媽,教蓮生學會呼救,她給了蓮生滿滿的愛,這是一種親情的治癒。

在照顧林小歐的過程中,才讓她體會到做母親的心境,從而原諒了自己的生母鐘慧,並更加愛戴自己的養母袁玲。

只有愛才能治癒傷痛。有人遭遇了不幸,就想着把幸福帶給身邊同樣不幸的人們,是很温柔的人啊!

我們不應該執着於童年的創傷或者是父母的傷害,也不應該再抱怨曾經的陰影。

日本作家東野奎吾説:“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為了避免成為我們的下一代造成代際的“禍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突破生命最初的枷鎖,將受傷化作強大力量,學會自我療愈,握手言和,衝出心靈的牢籠,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

只有這樣,那些原生家庭的烙印才會成為記憶的傷痕,而不是傷痛。

願我們也會用愛的方式去對待這個世界,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讓孩子健康、樂觀地成長。

願我們能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也改變我們自己,從少玩手機、少打遊戲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0 字。

轉載請註明: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