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我們的原生家庭總會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我們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除了那些愉悦的體驗,我們還會產生爭吵。
我們不能理解父母對於我們的控制慾、道德綁架,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不能用一種更好的態度去生活,為什麼我們會難以改變父母呢?
當我們難以改變父母的時候,甚至是難以改變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改變他人的失敗。
精神分析理論從弗洛伊德開始奉行的就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也就是説任何一個人的疾病都可以用術語去描述,完完全全忽視個人的獨特性,這樣做是一個心理病名化和標籤化的一個過程。
20世紀後期,這個階段是所有心理學派開始整合的階段,他們都強調不同的病人需要不同的方法,尤其是自體心理學派發展了主體間理論。
放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主體間理論指的就是我們不能認為病人的病無法痊癒是因為病人的問題,我們還應該考慮諮詢師以及諮詢師和病人之間創造的互動環境這兩個要素。
也就是説,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不僅僅是因為父母本身是有問題的,還因為我們自身是有問題的,以及我們採用了錯誤的試圖改變父母的方法。
當然,完全客觀的主體間理論會顯示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我們怎麼做都無法改變父母,説明我們本身可能不具備改變父母需要的一些特質。
主體間場的第一個要素是你,你就相當於故事中的治療師,你沒有辦法治好你的病人,是因為你的所作所為沒有產生打動病人的力量。
我們可以試圖想象一下一個嘗試改變父母的糟糕生活方式的子女經常會做什麼呢?
那就是否定父母的這樣的生活方式。
這個子女也許會比較委婉地否定他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也許會直接否定他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一旦否定產生了,防禦也會跟着產生。
防禦的強度和被否定的事物的重要性成正相關。
我們否定父母糟糕的生活方式,那往往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經常被父母使用。
父母一直不做改變,反映了這種生活方式對於你的父母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你的父母也不會一直使用了,你的父母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有感情的。
不僅僅是離不開的依賴之情,更重要的是這些生活方式和他們的自我認同相關。
你在試圖改變父母的時候,你往往會覺得你只是在幫助他們變得更好,實際上對於他們來説,你是在破壞他們的自我認同。
泰劇《時光機》中的女主是一個奉行極簡主義的人,她想要把家裏改造成極簡主義的風格,但是她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只希望留下父親的鋼琴(父親拋棄了這對母女另組了家庭),但是女兒卻還是把鋼琴賣掉了。
和這樣的故事類似的還有一個:一位父親駕駛着汽車,每次都抱怨旁邊的河溝又髒又臭,女兒覺得父親真消極,她看到的明明是美麗的植物。
當有一天父親去世之後,女兒開始駕駛汽車,這個時候她望向窗外才發現那條水溝真的又臭又髒。
我們和父母所處的位置是不同的,共情就是你沒有走過他們的路,你嘗試穿他們的鞋走那樣的路,這樣的鞋對你來説並不是合腳的。
如果你的童年是生活在很貧窮的環境中,你唯一的樂趣就是撿別人不要的玩具。
你長大以後保留了這樣的習慣,當別人指責你這樣的行為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童年、自己也一併被否定了呢?
陌生人如果有着糟糕的生活習慣,我們不會產生非常劇烈的情緒,但是如果有着糟糕觀念的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就會壓抑不住那種無法改變他們產生的憤怒感。
其實這種憤怒感往往伴隨着自責感。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麼劇烈的情緒反應,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每一個小孩在童年面臨父母爭吵和父母遭遇困境的時候,都會產生想要幫助他們的感覺。
第二個原因在於我們劇烈的情感波動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的創傷,我們曾經因為父母的這些糟糕觀念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這兩個原因的不同導致了我們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法。
對於第一個原因,我們需要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拯救感。
只要存在拯救感,就一定存在受害者、加害者、幫助者這三個角色。
人們以為拯救感是幫助人們脱離苦海的,但實際上它才是造成一切不幸的元兇。
如果是你要去拯救別人,不管這個人是誰,你實際上是在把別人的問題內化,成為了你自己的問題,但是本質上問題的控制權是掌握在別人身上的。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很親近這讓我們產生了我們可以改變父母的錯覺,實際上沒有他們發自內心地想要改變的心理,你做什麼都是徒勞。
也許用愛可能改變父母,但是不要忘記了無論你使用什麼方式,問題的本質都是父母的問題,你把他們的問題變成了你的問題,這是你煩惱的本質原因。
對於第二個原因,我們要明白,有時候你無法接受你父母身上的一些特質,是因為這些特質曾經傷害過你。
在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是想辦法和這些創傷和解,而不是不允許你的父母有這些特質。
我們確實很難改變我們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但我們可以選擇看開一點,父母雖然是父母,但是父母的問題是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的。
當我們看得開了,才能夠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心理負擔地幫助他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