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救命藥血液製品價格上漲驚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救命藥血液製品價格上漲驚人,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最近,血液製品價格持續暴漲的消息,引發媒體關注。有人認為,血液製品是救命藥,剛需藥物不能盲目市場化,去年就不該放開對血液製品的價格管制。血液製品價格飛漲,真的錯在藥物價格放開?

  要點速讀1血液製品價格上漲,是迴歸市場正常價格的表現

                 2政府不當的行政管制,會加劇血液製品的價格暴漲。血液製品價格上漲,不過是黑市價格由暗轉明

  在年初百度賣“血友病吧”的風波中,不少人第一次認識了血友病人這個羣體。他們的血液中先天缺乏凝血因子,一旦受傷,傷口很難癒合,因此被稱為“玻璃人”。預防、治療血友病,唯一有效的是凝血因子類藥物,而這類藥物就屬於血液製品。

  血液製品不只有凝血因子一類,還有白蛋白和球蛋白兩大類,分為數十個品種。除了治療血友病,還用於治療免疫系統缺陷、燒傷、肝病、失血等各類疾病,是很多病人不可缺少的救命藥。因此,國家一直對血液製品實行最高限價。

  人凝血因子是血友病人唯一有效藥物

  2015年6月,國家放開了限制,血液製品價格從此一路上漲。一些小品種漲幅驚人,在今年年初,纖維蛋白原已上漲了150%,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上漲了70%,不少品種的價格也是按月更新。今年6月,發改委曾啓動全國藥品價格專項檢查,血液製品也在受檢之列,但這並沒有阻止其價格的狂飆突進。

  此輪價格暴漲,實際上是血液製品黑市價格“合法化”的表現。血液製品的原料比較特殊——人的血漿,我國血漿供應又一直供不應求(中國每年血漿需求在8000噸以上,而供給僅在5000噸左右),直接導致血液製品供不應求。過去限價,企業生產利潤微薄,甚至成本高於售價,企業不願意生產,即使生產出來,也不願意通過正常渠道給病人,於是黑市氾濫。

  今年兩會,一位血液製品企業的人大代表曾表示,由於醫院缺藥,有代表委員的夫人也要通過非正規渠道買藥,當時有一款藥的最高零售價是378元,黑市上則要賣700多元。據《財新週刊》最新的報道,即使在取消限價後,由於供需不足依舊,還有大量血製品直接由經銷商流入黑市。

  沒有利益,地方政府“坐視”血漿供應不足和血液製品價格暴漲

  血漿本不是什麼稀缺之物,它是血液的組成部分,約佔血液的55%。其餘部分主要是血細胞(約佔45%,由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組成)。血漿和紅細胞不同,採集後可以很快恢復,因此採集頻率可以很高。美國規定,每位供漿者每週可採集血漿1000—1200ml,每年50—60L。基於此,世界衞生組織曾表示,一個國家的血漿使用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通過血漿機採集的血漿

  那中國血漿為什麼總是供應不足呢?除了公眾自身的原因,地方政府坐視血漿供需失衡,是更重要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血漿站一般都掛靠在地方政府部門之下,收入也多納入地方的小金庫,有地方政府這棵大樹,血漿站的血漿是不缺的。

  然而,管辦不分也導致監管形同虛設,血漿站安全問題頻發。於是,2004年衞生部下令血漿站與政府部門脱鈎,全部“賣給”血液製品企業,同時關閉不合格的血漿站。沒有了利益關聯,地方政府立馬轉變了對血漿站的態度。

  按照《單採血漿站管理辦法》,企業可以申請新設漿站,但沒有利益,只承擔監管責任的地方政府,對可能成為公共衞生“地雷”的血漿站並不歡迎,常有地方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對新建漿站能拖就拖,能不辦就不辦。

  沒有了經濟利益,地方形象也變得重要起來了。因為“好幾百人排隊‘賣血’的狀況,嚴重影響城市形象”,2011 年,貴州省一次性關閉了16家漿站,使漿站審批一下進入了“冰凍期”。

  這樣的賣血“盛況”影響地方政府形象,已經很難再看到了

  沒有利益只有責任,讓相關部門對血漿浪費也懶得管。2013年,衞計委的數據顯示,全國每年通過無償獻血採集全血約4000噸左右、可分離血漿(通過採集的全血進行分離) 2200噸左右,在滿足臨牀需求後,2013年全國血站合計剩餘分離血漿約500噸。按照規定,剩餘的新鮮冰凍血漿在凍存1年後轉為冰凍血漿,在隨後的3年凍存期內若仍無法用於臨牀,則報廢處理。

  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對臨牀應用剩餘的血漿全面回收利用,進行血液製品加工。但在我國現行法律下,血站富餘分離血漿用於血液製品生產,不合法,也無人協調解決。結果,一方面企業沒有原料;一方面剩餘血漿白白浪費。

  放開了價格,卻沿用落後於時代的方式管控血漿採集。結果,血漿和血液製品依舊短缺,價格暴漲,在情理之中。

  血液製品供應不足,進口卻依然沒有放開,助推價格暴漲

  目前,我國僅允許進口人血白蛋白和重組人凝血因子兩種產品。如此嚴格,常説的理由是為了保證藥品安全。國外產品的安全性確實出過問題,1984年,我國有4名血友病人,因使用美國進口血液製品感染了艾滋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時艾滋病剛被發現,各國的檢測和生產技術均有不足。此後,各國國家吸取教訓,改進技術,世界上並未發生大規模的血液製品安全事故。反倒是中國在90年代,因為違規採集血漿,造成艾滋病等傳染病大面積爆發。

  郭富城和章子怡出演的電影《最愛》,反映了河南艾滋病村村民的生活

  現在放開進口,不僅血液製品安全有保證,還能實現供需平衡,遏制相關產品價格暴漲。以人血白蛋白為例,在此輪血液製品價格暴漲中,它的價格卻出奇的穩定。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早就能進口,2015年進口人血白蛋白產品佔總量的60.5%,加上國際人血白蛋白價格一直低於國內,讓它根本沒有漲價的空間。

  雖然我國也有一些血液製品種類低於國際價格,但放開進口仍有兩點明顯的好處:1、國際藥企是市場化運作,有能力提供充足的藥品,病人可以擺脱有錢沒藥的困境,2、國內藥企和國際藥企會有更充分的競爭,有利於遏制價格上漲,提高產品質量。

  現在放開了價格,卻限制進口,供需失衡很難短期改變,血液製品價格自然會上升。

  相關部門也別再打着“國家安全”的幌子,阻礙血液製品進口

  除了藥品本身的安全性,“血液製品是國家戰略資源,其生產供應關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是限制進口的常見理由。言下之意,血液製品行業自力更生,才是安全的。

  事實上,恰恰是監管最少、把採集血漿當成生意的美國,最不擔心血液製品的供需安全。美國年採漿能力達1.5萬~2萬噸之間,佔全球採漿量的70%以上。美國也從沒把血漿當成寶貴的戰略資源,它超過一半的血漿以原料血漿或成品的形式出口到國外。市場化的運作,讓美國血液製品企業領先全球,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美國血液製品行業是世界標杆

  需要進口血漿的國家,也沒有擔心這會影響“國家安全”。有的國家採取協議加工(本國採集血漿,由它國公司代為生產)的方式滿足國內需求;有的國家沒有血漿採集能力,如埃及、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則全部依賴進口;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國內只有一家小型血漿蛋白製品工廠,血液製品也主要靠進口。

  這些國家從未被國外企業“卡脖子”,國內民眾也不會因為缺藥耽誤治療。相反,由於我國只允許進口兩種血液製品,即使國內企業海外成功併購血液製品公司,大部分產品也不能銷往國內,病人們也只能忍受不斷攀升的藥價,看着血液製品供求失衡,黑市氾濫。

  放開了價格,原料供應還是受到行政管制,也不允許用進口成品緩解供需緊張。藥價市場化如此半吊子,藥價恐怕還要上漲很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7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救命藥血液製品價格上漲驚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