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印度至今仍深陷新冠疫情難以自拔,但印度人對於國際軍貿的濃厚興趣卻並未因此而出現消退。莫迪政府此前曾為印度軍工部門制定了一項野心勃勃的海外銷售計劃,有相關人士認為,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那麼從2022年開始,印度軍工部門的年均營業額中將有至少25%是由出口份額所構成的,而且這一比例今後還將逐年增加。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印度將有望躋身世界主要武器出口大國之列。
早在2018年度的《印度國防生產政策》草案當中,印度國防部就曾明確指出,印度計劃在2025年將軍火出口額提高到年均3500億盧比(約合45.88億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在2017年的軍火出口總額僅有165億盧布(約合2.16億美元),二者相差超過20倍。想要在短短7年時間裏將出口總額提升20多倍,從而躋身世界主要軍火出口國之列,印度軍工業所面臨的挑戰非同一般。
雖然在國際軍貿市場上的存在感不強,但經過這麼些年來的摸爬滾打,印度軍品還是在國際上收穫了一部分粉絲的。通過半賣半送等營銷手段,印度近年來成功地將本國生產的傳感器和武器彈藥出售到了緬甸和阿聯酋等國。不過在更上游、利潤更豐厚的現代化火炮、防空導彈、裝甲戰車和軍用飛機等領域,印度的軍貿成績依然乏善可陳。
印度並非沒有製造這些軍品的能力,目前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有“丹努什”自行榴彈炮、“皮納卡”多管火箭炮、“阿卡什”防空導彈、“阿瓊”主戰坦克和LCA輕型戰機等等。但是這些印度國產的武器裝備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它們不但在性能上難以與同時期國際市場上在售的同類裝備相媲美之外,而且其性價比之低就連印度軍隊自己都鮮有問津。
相比之下,“連印度軍隊自己都不稀罕買國產貨”這一條對印度軍品走向國際的妨礙可能還要更大一些。印度《德干先驅報》早前就曾經對此大吐苦水,稱印度國產武器本來是最有希望推向國際的主打產品,但印度國內的某些利益集團卻抱守着“獨家武器進口商”的買辦地位不放,最後生生拖累了國產裝備的正常發展步伐。如果“印度製造”不能夠先令自己信服,那麼想讓別人來購買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而今距離2018年度的《印度國防生產政策》草案最初公佈那會已過去快2年了,雖然在此期間印度的武器出口額度有了不小的增長,但距離2025年的目標仍然十分遙遠。與此同時,印度軍隊雖然也購買了一批國產裝備,如LCA戰機、丹努什火炮和阿瓊坦克等,但引進同類外國武器的成本卻是數倍乃至十多倍於此。只要今後印度的軍火進口額還像現在這樣入大於出,那麼那套拆東牆補西牆的把戲就註定維持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