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專業不受歡迎 醫生加班加點收入低

  【新聞閣2015年08月11日訊】為緩解院前急救和兒科崗位專業人員匱乏的現狀,7月28日,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出通知稱,將對兒科和院前急救崗位從業人員實施“降分錄取”。此通知一出引起多方質疑,認為此舉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應從醫學院校全面恢復兒科、留住現有人才等方面多管齊下解決問題。

兒科專業不受歡迎 醫生加班加點收入低

  近日,國家衞計委發出了一則關於醫師資格考試短線醫學專業加試專業內容的通知,其中規定,為緩解院前急救和兒科崗位專業人員匱乏的現狀,根據崗位實際工作的需要,自2015年起,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和院前急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加分錄取”做法具體指,院前急救、兒科崗位從業人員可以通過開展加試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達到臨牀類別執業醫師全國統一合格線,獲得執業醫師資格。如果院前急救、兒科崗位從業人員成績直接達到當年臨牀類別執業醫師全國統一合格線,則不需要加試,即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

  兒科醫生緊缺是不爭的事實,壓力大、風險高、收入低,讓不少人不再願意從事兒科,兒科醫生轉行也並不少見。降分成為緩解人員匱乏的一種舉措,但這種公開“降低門檻”的方式,並未得到公眾的體諒,尤其是兒科專業。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項政策的出台並不奇怪,但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並沒有太多方法可選。

  ■ 個例

  兒科專業不受歡迎

  郝彤(化名)是北京某三甲醫院的兒科主任,她用工作壓力大、高風險、收入低來形容兒科醫生的現狀。“有上班的點,沒下班的點,這是兒科醫生的常態。”郝彤説,兒科有諸多獨特之處:非醫療性事務較多,比如,一個孩子打針,需要護士、家長都在,才能將孩子控制住。而作為一個“啞科”,醫生與患兒通常很難直接交流病情,成為工作中比較費勁的一環,“大部分患兒無法自主描述症狀,家長代為描述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而家長的描述未必準確,風險也相對增加。

  小王是中西醫結合兒科專業畢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去年剛剛進入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兒科。她描述的兒科醫生現狀與郝彤有相似之處:“四點半下班,因為患者多,拖班到六點半,甚至更晚是很常見的。”

  她讀書時跟導師出過門診,從早上7點半開始,看到下午1點是常事。多的時候,一上午要看60位患兒,“基本上就是三五分鐘看一位。”小王表示,在有限的時間內,醫生只能告知患兒是什麼病、嚴不嚴重、需要吃藥還是輸液等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多少跟患者進一步交流的時間。

  郝彤稱,兒科醫生一直都很緊缺。她所在的科室,退休返聘的醫生在科室佔比過半,最年長的醫生已經74歲。在招不到人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返聘醫生,科室都無法正常運轉。由於她所在的醫院剛剛通過三甲醫院評審,這似乎也給醫生招聘提供了便利,這兩年科室還進了幾位醫生。“我周圍學醫的人中,不會有人把兒科作為首選。”(中新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1 字。

轉載請註明: 兒科專業不受歡迎 醫生加班加點收入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