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很久之前,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當時父母説的話就是“聖旨”,而且和父母的代溝總像隔着一道牆。
和父母説話需要一本正經,不能從話中聽出有一絲的玩笑,每個人心中父母的形象都是高大威猛的。但是現在90後的父母和孩子相處模式是很輕鬆、很愉悦。父母就像朋友一樣,是可以無話不談的。
案例
小王是一位90後的爸爸,他有一個5歲的兒子。平日裏兒子最喜歡和小王玩了,他們相處的就像朋友一樣,關係很融洽。
這天天氣很熱,小王準備衝一個舒服的涼水澡。兒子知道小王要洗澡後便提出了要給小王搓澡。小王忽然覺得兒子長大了,聽到要給自己搓澡後還有些感動。
後來小王覺得孩子有這個心意,便同意了兒子的請求。於是小王就在浴室開心等着自己的兒子,當兒子拿着“沐浴球”在小王背上搓的那一瞬間,小王感覺自己的背像是被什麼很硬的東西摩擦了一下,就疼的大叫了一聲。
回頭看兒子竟然拿的是竟然洗碗用的鋼絲球,很兇的對兒子説:“不用你搓了,趕緊給我出去”。兒子被小王的大嗓門嚇的兩眼直楞,忽然很大聲的哭了起來。
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之後,就連忙趕過來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兒子很委屈的和媽媽抱怨,説自己好心給爸爸搓澡,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忽然吼自己,還説趕緊出去。
媽媽聽了這些本想的是去説小王,這時忽然看到了兒子手裏拿的鋼絲球,於是明白了一切。覺得兒子做的好像確實有一點過分,難怪小王會讓兒子出來。
媽媽看到小王背上被兒子搓掉的皮哭笑不得,兒子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沒想到卻好心辦了壞事。雖然兒子把這件事做的不好,但是小王和妻子對自己孩子的愛,依舊是隻增不減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發生認錯東西的問題。其實這樣發生這樣事情的原因是,孩子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父母們覺得孩子不會接觸的東西,也就不會讓孩子去認識和了解,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
1、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出生之後接觸最多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
所以家長可以直接用言傳身教的方法,讓孩子直接接收到有用的信息,從而來培養孩子的能力。直接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有怎樣的用途,讓孩子慢慢的瞭解起來。這樣對他們的認知能力非常有幫助。
2、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東西出發,教孩子這些東西的常識。孩子看到實物後會更容易更深刻的記住這些東西的作用。
家長在向孩子普及這些東西的同時,也要有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孩子在充滿好奇心想要去了解時,家長一定要耐心的去告訴他們,不能嫌他們煩。
3、告訴孩子同類事物之間的區別
在孩子的世界中認為喝的水都是一樣的,吃的飯也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飲水機中的水和馬桶中的水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能因為長的像或是同一類的物質,就讓孩子覺得作用都是一樣的。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孩子同一類的物質也有很大的不同和區別。
今日話題:你們家的孩子有發生過由於認知錯誤的類似事情嗎?歡迎在下面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