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口岸“捕蟲人”:蚊蟲什麼種類?是否攜帶病毒?
北京海關口岸裏的“捕蟲人”
□ 本報記者 楊晉峯 文/圖
郭惠琳通過傳遞窗傳送樣品。
進入7月,連綿的雨水,潮濕的空氣——雨季正是蚊蟲肆虐的“好時機”。作為媒介生物的重要成員,蚊蟲不僅給我們帶來皮膚上的癢痛,還可能通過叮咬等方式傳播登革熱、黃熱病、瘧疾、腦炎等疾病。為了對蚊、蠓等多種病媒生物開展監測和防控,降低蚊媒傳染病的發生風險,北京海關每年夏季都會在口岸開展為期數月的蚊蟲監測活動。這些“追捕”到的蚊蟲到底是什麼種類?是否攜帶了一些危險的病毒?7月8日,《法制日報》記者來到北京海關技術中心醫學媒介生物實驗室一探究竟。
在實驗室門口,記者見到了實驗室主任郭惠琳博士。郭惠琳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後,就一直在北京海關從事北京口岸地區病媒生物種類鑑定及其攜帶病原檢測的相關工作,多年來鑑定檢測的病媒生物數量多達4萬餘隻,包含了鼠、蚊、蠅、蠓、蜚蠊等主要病媒生物種類。除了把知識應用於檢測工作中,郭惠琳也不吝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先後參與了2006—2019年全國口岸常見醫學媒介生物監測分析報告中鼠類部分的編寫工作,參編了《中國國境口岸醫學媒介生物鑑定圖譜》《中國境外重要病媒生物》的鼠類部分內容,作為主要完成人共參與完成5項科研項目。
雖然是剛到上班的點兒,但在醫學媒介生物實驗室內,實驗人員早已開始了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現在是口岸蚊蟲監測的高峯期,樣品量比較大,我們一般都提早開始準備,樣品一到就可以開始工作,儘快得到結果,壓縮整個流程時間。”郭惠琳説。
換下日常衣物,穿上海關制服,套上白大褂,戴上帽子、鞋套、口罩和手套,做好防護。一天的工作就正式開始了!
“你好!”敲門聲響起,口岸衞生監督處的同事送來4個蠅籠和誘蚊籠。籠內,可以清晰地看到數只蚊蟲正在上下翻飛。實驗人員迅速與送樣人員進行了交接,在確定完畢所有信息後,樣本被轉送至標本鑑定室的-40℃冰櫃內進行兩小時的冷凍處理。
“與傳統的使用乙醚或者三氯甲烷等化學品對樣本進行處理的方式相比,冷凍處理在有效保證樣本完整性的同時,可以更好地保護實驗人員的健康,減少實驗室安全隱患。”郭惠琳向記者介紹。
兩個小時後,實驗人員將經過冷凍處理的蚊蠅樣本完整地轉移至填好了標籤的培養皿中,通過體視顯微鏡觀察樣本的形態特徵,進行種類鑑定,在與顯微鏡連接的電腦屏幕上,被放大後的蚊樣品細節一覽無餘。“今天這批樣品的種類鑑定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手眼不停的實驗人員輕聲説了一句。
蚊是攜帶多種病毒的“慣犯”,經過種類鑑定的蚊樣本還需要經歷病毒核酸檢測的“審判”。
在核酸提取室的生物安全櫃操作枱上,實驗人員將蚊樣本小心地放入研缽並加入裂解液進行仔細研磨裂解,隨後放入各種試劑,經過震盪、離心等程序,病毒的核酸分離出來,該過程持續了近一個小時。之後,病毒的核酸被加入反應體系中進行配置,又用去了半個小時。
隨後,配置好的病毒核酸樣本通過實驗室之間的傳遞櫃被轉移至PCR擴增室,在這裏,病毒核酸檢測正式進入了關鍵階段,樣本被放入熒光定量PCR儀中,通過設定好的程序,全力開動的儀器將病毒擴增到了數百萬個不等。大約兩個小時後,此次擴增結果反映在了電腦屏幕上,需要實驗人員對結果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夜幕降臨,一天的檢測工作終於結束了。“從5月開始,我們平均每週都要接收2到3批次送檢樣品,目前一共收集了4種蚊類,共計49批次733只;9種蠅類,共計64批次529只。隨着夏天的延續,未來一段時間的樣品量會不斷增加,翻兩番甚至翻三番的情況經常會出現。”郭惠琳説。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