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節約,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近段時間,網上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就是“節約”。儘管大多數人對“勤儉節約是美德”的道理早在孩提時代就已十分熟悉,但是與此相關的話題,還是常常在網上引發爭議。


每當輿論討論到“節約”,不論節約的對象是糧食、水還是其他社會資源,都會出現兩種互相對立的觀點。其中支持節約的一方,大多是從資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再生難度出發,強調個體的節約行為對社會整體帶來的正面效益。而反對節約的一方,則往往從財產權的角度出發,強調個體對其財產的絕對處分權。


總體而言,贊同前一種觀點的人在輿論場上基本佔據主流。但是,後一種觀點也不乏擁躉。在這種情況下,“該不該厲行節約”這個本應不難回答的話題,硬是變成了一個似乎説不清楚的話題。對此,我們還需順着雙方的論證思路,認真追問下去,如此才能正本清源,把“節約”的意義闡釋清楚,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厲行節約為何正確、又為何重要。


仔細考量那些反對倡導節約的觀點,不難發現,這些觀點其實搞錯了一個概念——事實上,厲行節約的理念根本無損於個體的財產權。財產權是由法律框定的概念,強調的是國家制度對個人財產免遭侵奪與強佔的保護。相比之下,厲行節約的理念是一條指引個人行動的道德準則,因此與財產權並無根本性衝突。

要不要節約,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從來沒有人會説:尊老愛幼的道德準則剝奪了個人行動的自由,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剝奪了個人言論的自由。因此,厲行節約也並不會損害任何人處分其財產的自由。對一個健康的社會而言,法律的作用是保障社會秩序的“底線”,在這條“底線”之上,我們自然要有更高、更善的追求。厲行節約,便是這樣一種追求。


我們為何要厲行節約?只要將社會每天消耗的資源,與這些資源的存量、產量做一個簡單比較,答案便會自然浮現。糧食也好,能源也好,我們用的時候或許覺得稀鬆平常,但一旦出現缺口,便與個人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決不能只貪圖眼下肆意揮霍的爽快,而對長遠的未來漠不關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己所能節約那些具有稀缺性的資源,不僅是在為社會運行效率作出貢獻,也是在保障我們自己以及子孫後代未來的安全。


最近,許多地方都有媒體對社會上存在的浪費現象展開了調查。從這些調查的結果上看,確實有不少令人擔憂的浪費現象發生。一些地方出現了大肆操辦酒席的情況,既浪費糧食,也讓受邀者因“人情賬”而苦不堪言。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大宗食品購銷主體定期批量銷燬尚可利用的食品的情況。任何看到這些情況的人,都難免要為之心痛。對民間個人的浪費行為,社會自然應以提倡節約理念、鼓勵其減少浪費為主。但是,對於政府、企業等主體而言,我們還需以規範化的形式對其作出約束,以此厲行節約。


縱觀世界,許多國家早已出台了類似規範,避免浪費現象。2016年2月,法國通過了《食物浪費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銷燬未售出且未過期的食物。意大利參議院2016年通過了一項鼓勵節約的法案,希望藉此將每年浪費的食物削減兩成。日本在2019年5月通過了《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法案》,要求從食品生產到消費等各個環節減少浪費。這些案例説明,倡導節約是一項全球共識,以規範化的形式促進這一理念落地,也符合國際慣例。


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節點,進一步加強節約意識對社會的影響,在各個方面都有助於我國穩步發展。要不要節約,根本不應成為一個問題。與此相比,如何以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厲行節約,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2 字。

轉載請註明: 要不要節約,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