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已逾百天,截至7月底,北京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噸。然而,社區間落實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依然存在,居民分類意識薄弱、個別社區改善不明顯等現象依然存在。針對此,北京將全面鋪開“盯桶戰術”,動員七類人員下沉社區參加桶前值守。如何讓“盯桶戰術”既盯得住居民行動,又讓分類意識“釘入”居民內心,需要基層各級單位更多思考和創新。
由專人值守垃圾桶,幫助指導並監督居民正確投放,倒逼居民提前在家做好垃圾分類,看似“笨方法”,卻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好辦法。垃圾分類對居民設置家庭垃圾桶、垃圾類型識別、分類包裝投放等環節提出了細緻具體的要求。環節、工作量的增多,垃圾分類識別的繁瑣剛開始必然會給居民帶來不便和不適。如果全憑自覺投放,一些居民可能會出於習慣和貪圖方便隨意投放,垃圾分類的目標達成將難以保障。垃圾分類成果和居民意識養成,離不開居民每一次具體準確的行動,而“盯桶戰術”恰恰是保證每一次投放正確的關鍵。
細枝末節直接影響政策執行效果。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執行更加嚴格複雜的措施,需要居民克服巨大的內心慣性和行為慣性。有效克服這些慣性需要社區更多地站在居民的角度提供貼心服務。例如,垃圾分揀可能因為不衞生而遭到居民抵制,社區可提供洗手液便於分揀後清潔;上班族早出晚歸,垃圾投放時間可根據社區居民作息時間適當調整;垃圾分類看似簡單但種類繁多難以界定,社區應提供耐心詳細的説明和輔導……時至今日,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垃圾分類的施行可謂恰逢其時,阻礙除了人們的惰性外,更多是細節的不便,化解這些不便,工作才能打開局面。
正向激勵更能培養行動自覺。傳統思維通過處罰來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但單一的處罰容易形成牴觸情緒,一旦脱離有效監管可能死灰復燃。如果能輔之以正向激勵的機制,或許更能讓居民感受到行為的價值,並形成行動自覺。過去三個月的實施過程中,一些社區通過積分獎勵、換購商品等措施,很好培養起居民的垃圾分類習慣,激發起分類熱情。對正向激勵的投入雖然低於維持監督的人力成本,卻能收穫高於監督處罰產生的效果,各個社區宜充分發揮才智,針對社區居民的特點推出正向激勵政策,讓居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激勵機制中去。
垃圾分類再難,巧妙推動就不難;垃圾分類再繁,習慣了就不繁。萬事開頭難,要扭轉居民長期以來的習慣,使“蠻勁兒”也得使“巧勁兒”,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正向激勵,才能培養起居民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