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好地把這碗飯吃完,媽媽就給你買一個奧特曼。”
“算出這幾道題,媽媽下次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你好好聽話,不吵不鬧,媽媽等下就給你買彩虹糖。”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場景,家長為了讓孩子合作,或者配合完成某一件事情,用一份獎勵當作誘餌來激勵孩子完成,並因此向孩子作出許諾。
嵐姐家上週六就因為“許諾”一事而引發了一場特別大的親子大戰。
週六那天下午,嵐姐想出去打麻將,但無奈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還有一大堆作業沒有完成,如果她出去了,女兒一定會在家玩ipad,不做作業。嵐姐心生一計,對女兒説:“媽媽出去辦點事,你在家做作業,下午做完了的話,媽媽就晚上帶你去吃麥當勞。”
麻將一打,嵐姐就忘記時間了,等她回到家已經晚上10:30了,女兒見她回來便嚷着要去麥當勞,此時外面又下起了暴雨。
嵐姐委婉向女兒表示:時間很晚了,外面又在下雨,不能去吃。
女兒一聽計劃泡湯,立馬大發脾氣,朝她吼:“你這個大騙子,你就是騙子,總是説話不算話。”接着把房間門用力一關,嵐姐被硬生生擋在門外。
嵐姐跟女兒做各種解釋,孩子還是一句話不聽,一口咬定“你説話不算數,騙子。”為此,女兒整整一個晚上沒有理她。
為什麼好好的一場獎勵會變成一場親子戰爭呢?根本原因是嵐姐不應該為了作業去跟孩子做許諾。
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些許諾是可以做的,但有些許諾是不可以做的。
可以做的許諾:確定自己可以做得到,並且相互之間無利害關係
許諾原本的作用是為了讓人更信服,大人對孩子做許諾之前,應確保這份許諾與孩子之間沒有任何交換條件,僅僅單純是一種回應孩子的話。比如:孩子喜歡聽繪本,媽媽向孩子許諾“晚上洗完澡,媽媽給你講三本繪本。”“下午放學的時候,媽媽到幼兒園來接你。”這其中並無任何利害關係,就是跟孩子講述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像是平常生活中的交代,並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不可以做的許諾:以某種條件作為交換
父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向孩子提出一些具有誘惑性的條件,促使孩子去完成。如上所述,嵐姐知道女兒喜歡吃麥當勞,為了讓孩子乖乖在家完成作業,於是以此作為交換條件。
向孩子作出許諾,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呢?
孩子學會討價還價
父母常常向孩子談條件,慢慢的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覺得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有條件可講,哪怕是自己本身應該要做的事情,也要討價還價。如果沒有任何條件或者獎勵,他們便不行動,甚至失去做事情的動力。
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當父母用許諾的方式來向孩子提出要求時,這時不管是正當或者是不正當的範圍,孩子會逐漸的認為,只有經過父母許諾的事情才是值得信任的,沒有被許諾過的事情就是不值得信任的。
許諾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有時,當大人向孩子做許諾,並沒有想到某些突發狀況可能會影響計劃的執行。比如:嵐姐答應帶孩子去麥當勞,她並沒有想到會下暴雨,孩子不會看到下雨這一事實,只會想到你給的承諾,一旦得不到這一份獎勵,相當於自己的希望落空,孩子就會覺得受到欺騙。
由此可見,大人不要隨便向孩子許諾,以免破壞了親子關係。畢竟,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互相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