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豐收的心情

新華社鄭州6月12日電 題:2020 豐收的心情

新華社記者林嵬、宋曉東

輕風麥浪過,細雨落花天。剛剛喜獲豐收的中原大地上,人們搶種秋糧,播撒下金秋的希望。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今年的豐收更有意義,是幸福、是鼓舞,還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在豐收的季節,記者走進河南的三個普通農家,感受他們2020年的豐收心情。

蒸饃 團圓的味道不一樣

一鍋白麪饃、一桌農家菜,四世同堂的歡聲笑語,在不大的農家院裏迴盪。每年六月麥收季,河南省新蔡縣獅子口村的時家小院裏,都是如此熱鬧,新麥磨成粉、蒸鍋饃,嘮着家長裏短,品着豐收味道,這就是幸福的滋味。而今年,意義格外不同。

正值春節卻趕上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長”時中龍嘴上不説,但掛念遠在武漢、深圳、蘭州和廣西幾個孩子的心卻放不下。讓他寬慰的是,不僅疫情快速被控制住,一家四代32口人平平安安,而且疫情期間村幹部主動幫忙聯繫送農資上門,家裏麥地也沒受到影響,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經歷了疫情和分別,今年的豐收和團圓顯得尤為珍貴。趕在麥熟前,在武漢打工的二兒子時建中特地回家幫忙收麥,更是為了看望父母。看着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時中龍嚼着饃,感覺嘴裏的麥香格外濃:“這麼難都扛住了,沒啥邁不過去的坎兒。”

吃麪 父子共挑“金扁擔”

將近晚上8點,已是飢腸轆轆的劉天華和兒子劉記森在廚房碰上了面。劉天華熟練地下了兩碗麪條,父子倆甚至等不及坐到餐廳,就一人捧着一碗麪條吃了起來,直到肚子墊了點底,才你一句我一句交流起今天地裏的情況。從開始麥收,到秋播結束,這樣的場景是父子倆相處的常態。

2009年,劉天華成立了商水縣種植專業合作社,比起現在託管土地3.7萬畝、輻射帶動4000多農户的成就,更讓他驕傲的是,1992年出生的兒子劉記森畢業後回到了合作社工作,還帶了8個同學一起創業。

腦瓜靈、懂技術、會經營。疫情期間,兒子帶領的麥田“後浪”幫了劉天華的大忙。疫情恰逢小麥“一噴三防”的關鍵期,人員流動不便,劉記森協助召集了一批30歲以下的年輕技術人員,利用手機App分區域實時調度自走式噴藥機,“人不見人”,不到10天就完成3萬多畝小麥的春管作業。病害剛一露頭,劉記森通過網絡與農技部門聯繫,制訂好防控方案,3天時間無人機飛防戰隊就集結完畢、順利出擊。

看到武漢疫情嚴重,劉天華正琢磨着怎麼“伸個手”“拉一把”的時候,劉記森和武漢的一家熱乾麪企業取得了聯繫。結合雙方的特點和需求,劉記森請教專家選育了更適合製作熱乾麪的麥種,還對土壤、水利、監控等設施進行了提升,特殊時期,雙方連面都沒見就初步簽訂了協議。合作社為企業提供低價、優質的原料小麥,降低企業成本,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合作社也藉此建立起小麥的全程可追溯系統,打造品牌,提升了種糧效益。

“我爸那一代農民有經驗,我們這一代有知識,有創新意識,雖然現在我和我爸還有很多事意見不一致,但把農業做好,讓農民致富是我倆共同的夢想。”看着兒子侃侃而談,老劉眼裏流露出藏不住的欣慰。

作畫 幸福花開節節高

吃完早飯,趁着大晴天,任明兆把剛收的麥子晾曬開,就趕着回到院裏繼續作畫。被鐮刀磨出了老繭的手幾筆畫下來,一株芝麻已見雛形。

今年63歲的任明兆,既是河南舞陽縣周柴村的一名農民,也是舞陽農民畫的專業畫家。他創作了400多幅畫,記錄下中原豐收的歷史,有20世紀80年代鐮刀割麥的場景,也有現代聯合收割機轟鳴作業的畫面,可今年他打算換個主角:畫一株芝麻。

“筆墨當隨時代,農民畫就是要畫現在農村的生活、農民的日子。”任明兆説,今年他之所以不想再畫收麥,是因為“現在老百姓盼的是像芝麻一樣節節高的幸福日子。”

任明兆的這個想法源自今年的疫情。疫情期間,孩子擔心農村條件不好,防疫不到位,幾次要接他到城裏,但都被他拒絕了。任明兆拍視頻告訴孩子,村裏定期消毒、村口有防控卡點,生活物資送到家門,有困難村幹部隨叫隨到。疫情過後,任明兆發現村裏更乾淨了,每個人都更注意衞生了,村民之間也更親了。“我畫了幾幅畫,有講防疫的,但更多的是展示疫情後農村更好更美的畫面。能記錄下這段歷史,對我來説也是一種豐收。”任明兆説。

手腕轉動,一株芝麻跳落在畫紙上。任明兆説,如果有機會他想去湖北畫牆體宣傳畫,把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成就畫下來,也把農民節節高的幸福生活畫下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8 字。

轉載請註明: 2020 豐收的心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