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孩子表現出這4個行為時,別慣着,該收拾就收拾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父母都是滿心歡喜的,但是當孩子開始逐漸的長大,父母就會發現對孩子的教育自己真是束手無策,想讓孩子明白世界的規則,又想保護孩子的童心,讓孩子在將來更加出色,但是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又分不清楚。

我的表姐就是在溺愛中長大人,小時候,跟表姐一起玩,我永遠都是被欺負的,要是誰不順着她的心意,她就會大吵大鬧,表姐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年紀還小,長大以後就會改,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也不會管束,我的家人對此嗤之以鼻,就不允許我跟表姐玩了,可是等到上學的時候,才發現跟想象中的不一樣,表姐根本沒有改變,逃課,頂撞老師,甚至偷錢打架,什麼都做了,家人才知道了嚴重性,可以這個時候的表姐處於青春期,對於家人的態度十分惡劣,誰説的都不聽。

在正確的教育時間父母沒有做出正確的教育方法,那麼在孩子長大以後再想糾正孩子的錯誤就十分困難了。李玫瑾教授曾經説過:“3-6歲是培育孩子性格的黃金階段,在孩子表現出這4個行為時,別慣着,該收拾就收拾。”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少的長輩和父母都是採取的溺愛手段,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就會養成孩子目無尊禮的做事態度,認為自己是最高位的,誰都要聽自己的,當孩子表現出自己的驕縱態度,遇見什麼不順心意的事就對父母長輩動手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的批評孩子,讓孩子的這種行為消失。

在孩子小時候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就是摔東西,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就縱容時,那麼孩子長大就會養成動手習慣,所以家長一定要遏制住孩子的這種情緒行為,告訴孩子這是不正確的,扔東西不乖的孩子才會做的。

我們經常可以在大街導航看見因為父母不給買玩具就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孩子,因為父母沒有完成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孩子就會開始用威脅的手段達到目的,家長在面對這個情況的時候不要妥協,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最好的方式就是冷處理,讓孩子明白這樣沒有任何效果。

孩子小時代對於規矩是沒有認知的,所以父母就要從小教導孩子什麼場合應該做什麼,比如人多的地方不許大聲喧譁,吃飯的時候不要敲碗筷,注意禮節,從小事做起,明白規矩。

你家的孩子有這4個行為嗎?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