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説話不算話”,“欺騙式教育”只會透支孩子信任,要警惕
表姐和表姐夫因為工作需要出差一個星期,將孩子留在了我家。
孩子天天期待着他的爸爸媽媽回來,千等萬等,終於等到表姐夫婦回來,我帶着孩子去接機。順便在外面吃飯。
吃完飯,孩子就坐不住了,一直摸他爸媽的行李箱。後來孩子打斷了我們的談話,期待着問表姐:"媽媽,你説你要給我買變形金剛的,變形金剛呢?"
我看到表姐一愣,然後頗愧疚的對孩子説:"小智,媽媽工作太忙了,忘記了,媽媽再次買給你好嗎?"
孩子的眼神從原先的迫不及待轉眼就佈滿了失落,安靜了會,哽咽道:"媽媽,你總是騙我,你説只要好好呆在表姨家,你就買給我的。上次你也是説只要我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就帶我去遊樂場玩,結果因為出差,你又推了。"
表姐衝我尷尬一笑,半對我解釋,半對孩子道歉:"我這不是沒辦法,要工作嘛,下次一定記得好不好。"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種經歷,他們給孩子承諾,卻總有千千萬種理由來遮掩自己的失諾。那麼父母怎樣看待自己失信於孩子的行為呢?或許許多父母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欺騙式教育"只會透支孩子的信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崇拜者與模仿對象
《四重奏》裏有一句台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孩子沒什麼記性,過段時間就忘記了。"
"孩子還小,懂什麼,我們這麼做也是為了他好。"
殊不知,正是因為孩子還小,他們將父母的誓言視為信仰,對父母爽約後的"空歡喜"難以釋懷。嚴重者,甚至會耿耿於懷,鬱結於心。
從《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的數據中,我們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情況:在四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中,"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長不良表現榜首,其中四年級中,家長不守信用的佔有率達到44.2%,而八年級中,父母不守信用的佔比達到了63.7%。
而對父母最滿意的行為中,排名最靠前的就得"信任我"和"説活算數"。可見,孩子是多麼希望孩子能遵守諾言,渴望父母説話算數。
社會學家林·扎克有言:"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可是,正是這些最信任的人,頻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欺騙。這些不怎麼守信用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影響力是最大的,他們將父母視為崇拜追求的對象。
可將欺騙孩子視為家常便飯的父母,有何能力成為孩子的崇拜模仿對象呢?
父母的欺騙帶給了孩子什麼樣的危害呢?
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父母總是輕易的許下諾言不兑現,孩子的期望一次次落空。久而久之,父母的話就不再具有權威性,在他們心中,父母的話或許就是空頭支票,毫無信用可言。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指一個人經歷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和行為。
這個現象同樣適用於孩子面對父母屢次食言後的心理現象。"欺騙式教育",父母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對父母的無法彌補的信任。
另外,父母本身對孩子沒有誠信可言,又拿什麼資本來教育孩子做人要誠信,使孩子信服"做人要誠信,不誠信的人會變成長鼻子。"
孩子成為騙子,學會撒謊
孩子喪失了對父母的信任,家長在教育孩子要誠信的這件事失去了説服力,進一步導致孩子對誠信的不重視。而且,父母欺騙孩子的這一行為,也是間接的在叫孩子學會撒謊,學會欺騙他人。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觀察這個世界,他們是天生的觀察家,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中獲得成長。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觀察和模仿對象。如果父母總是失信於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成為一個不信守承諾,出爾反爾的人。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長為信守承諾的正人君子,那麼你就需要先讓自己學會信守承諾。
有一個歷史性故事叫"曾子殺豬",故事講得就是曾子對孩子遵守諾言的故事。
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兒子哭喊着也想要跟妻子一起去。為了讓孩子留在家妻子對孩子説:"你在家裏等着,我很快回來,回來殺豬給你吃。"
兒子很聽話,乖乖在家等着。曾子妻子回家看到曾子在殺豬,對丈夫説:"你何必當真呢,我不過是孩子開玩笑,當不得真的。"
曾子説:"孩子聽從我們的教導,在家好好待著,你現在欺騙孩子,等於教孩子騙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價,以身作則勝過任何説教。
破壞親子關係和影響孩子三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説:"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礎。"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謊言下的孩子,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發展得不是很好。他們的安全感不夠,容易對人產生懷疑,對人產生不信任。他們會這樣想:畢竟父母都不可靠,不可信,還有誰能無條件給予信任呢?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打孃胎裏自帶的,是天生的,卻不是永恆的,可以肆無忌憚消遣的,而是需要經營的。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輕易對孩子進行"欺騙式"教育,要知道,不懂得信任人的孩子,他們也是孤獨的,他們會感覺世界上只有自己,他們不敢輕易給出真心,怕被辜負。
對於親子關係來説,孩子不信任父母,又談何來親近父母。如果有家長覺得孩子與自己不親近,不乏想想自己是否對孩子存在過失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