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12)高唐李集的黃瓜甜又脆 隔着院牆都能聞到瓜香

地名故事(12)高唐李集的黃瓜甜又脆 隔着院牆都能聞到瓜香

李集村村碑。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地名故事(12)高唐李集的黃瓜甜又脆 隔着院牆都能聞到瓜香

據介紹,高唐縣古河鎮李集村種黃瓜的傳統由來已久。隨着種植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户開始採用冬暖式蔬菜大棚。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地名故事(12)高唐李集的黃瓜甜又脆 隔着院牆都能聞到瓜香

村北有兩通石碑,為李玉帶烈女碑,同治皇帝御封“坤元正氣”四字。大眾網記者 侯曉 攝

大眾網記者 侯曉

在高唐縣固河鎮,有一個村莊叫作“李集”,位於高唐縣和禹城市交界處,徒駭河北岸。看上去,村莊名字並無特別之處,早年間卻遠近知名。為何?原來,李集村曾有家家户户種黃瓜的傳統,而且他們村的黃瓜香甜可口,方圓百里內無人不曉。為此,直到現在,十里八鄉的人都叫它“黃瓜李集”,或者“黃瓜李”。

看來,“黃瓜李”種出的黃瓜絕非浪得虛名。究竟名氣幾何?這裏頭可有説道了。李集村不少老人都説,自明清時期,李集就有種植黃瓜的傳統,家家户户都種。75歲老人李天明這樣形容,“俺們李集的黃瓜甜又脆,咬一口,隔着院牆都能聞到香。”李集村黨支部書記李延國也説,吃一根黃瓜,過半晌打個嗝,滿嘴還是黃瓜香。

類似的説法還有很多,在李集村口口相傳,雖説稍帶誇張的成分,但村民都很津津樂道。不過,接下來李延國的一段回憶可信度就高了不少。據李延國講述,前些年,每逢黃瓜成熟時節去趕大集,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不少小販打着“黃瓜李”的旗號賣黃瓜。經詢問,他們並不是李集村人,都來自周邊鄉鎮。

“看見了吧!俺們李集的黃瓜早就有了品牌優勢了!”李延國打趣道。直到今日,李集村仍保留着黃瓜種植的傳統,而且隨着種植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户開始採用冬暖式蔬菜大棚,同時,蔬菜種植品種開始呈現多樣化,不僅有黃瓜,還有西紅柿、豆角、芹菜等大眾蔬菜。據統計,李集村現已建成蔬菜温室大棚114座,扶貧大棚6座。

一年前,村民李風井還在外地打工,每年收入不過三萬元。回鄉後,李風井蓋起了三座蔬菜大棚。“一個大棚年收入差不多五萬塊錢吧!辛苦是辛苦,比打工強多啦!”李風井看上去心情不錯。據瞭解,李集村從2014年開始普及蔬菜大棚,最初是由少數村民自發啓用,嚐到甜頭後,越來越多的農户加入到隊伍中,開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方才説的是李集村與黃瓜的淵源,除此之外,李集村另有三座清代石碑值得一看。在村南田間,有一塊字跡模糊的墓碑。據李延國介紹,這是一塊清代石碑,至今保存完好,從可辨識的字跡推斷,此碑立於康熙年間。另外,碑前有一課珍貴稀有樹木——柘樹,兩者沒有太多關聯。據傳,柘樹於立碑前就已存在,距今也有數百年時間。

在李集村偏東北方向,有兩座清代拱形石碑,為李玉帶烈女碑,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立,坐北朝南,均為青石質,形制相同,分東西兩側立於磚修的碑樓內,右側碑上方橫書“坤元正氣”四字,下方楷書陰刻碑文,內容記載了李玉帶的生平,左側碑正面楷書陰刻捐款立碑人姓名。2014年,兩座石碑被列入聊城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李玉帶是何人?為何英年早逝?結合碑文記載內容,李延國講述,李玉帶是本村一名少女,年輕美貌,當時高唐一帶有捻軍作亂,見李玉帶貌美,強行將其拖上馬,少女不堪其辱,誓死不從,當場揮刀自盡。清政府平定捻軍後,為頌揚李玉帶不畏強勢的忠烈精神,同治皇帝御封其“坤元正氣”稱號。

注: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兩者互有聯絡。

【來源:魚缸與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1 字。

轉載請註明: 地名故事(12)高唐李集的黃瓜甜又脆 隔着院牆都能聞到瓜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