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勞動者)“地下蛟龍”的掌舵人

  新華社福州8月3日電題:“地下蛟龍”的掌舵人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

  正午時分,炎炎烈日炙烤着柏油路面。蒸騰的熱氣下,路上寥寥可數的行人加快了腳步。順着福州地鐵4號線池邊站的施工便道,記者來到正在施工的盾構隧道里。本以為地下十幾米深的地方會涼爽些,不想撲面而來的是一陣密不透風的濕熱。順着一眼望不到頭的盾構隧道步行一百多米,記者的襯衣已經濕透了。

  走在前頭的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州地鐵4號線6工區項目總工程師傅鑫暉遞過來一張紙巾,笑着説:“隧道里的盾構機作業時產生大量的熱,雖然有風管把新鮮空氣源源不斷送進來,但盛夏正午時分,隧道里的温度也能達到40多攝氏度。我們的工裝每天濕了幹、幹了又濕,到下班時,後背上都是白色的一條‘結晶鹽’。”

  打開傅鑫暉的手機,最近幾天的步數都在2萬以上。他每天的工作需要奔走在項目部、各車站、盾構區間之間。從盾構井走到正在作業的盾構機進行巡查,一個來回就要在悶熱的隧道中步行1公里多。為了做好防暑,項目工會在施工場地設置了多處“驛站”,員工可以免費自取涼茶、藿香正氣水等。

  福州地鐵4號線6工區全部位於鬧市區,由中建海峽承建,包含2站3區間,火熱的地鐵施工現場與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僅一牆之隔。身為項目總工程師,傅鑫暉感到“壓力山大”。雖然地鐵施工規範中對於地面沉降等風險有相當嚴格的規定,但是,為了更好地保證項目施工質量、把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小,項目部“自加壓力”,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指標要求,確保地鐵施工萬無一失,打造精品工程。

  想要在項目部辦公室裏遇見傅鑫暉的“概率”很低。從早上8點上班,傅鑫暉就奔走在一線,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在盾構掘進過程中,我們同步進行地面巡視和沉降監測。一旦發現沉降大於我們設置的‘預警線’,就馬上分析研判,採取相關應對措施。我必須時刻在一線,才能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問題。”傅鑫暉説。

  地鐵在正式動工前已經做了詳細的地質勘探,但施工過程中總有各種意想不到的難題。傅鑫暉指着陳列在項目部的一排瓶瓶罐罐説:“這些是在不同地層盾構掘進中採集到的各種渣土樣本。”記者發現,短短的幾百米施工區間,就出現了多種截然不同的地質,既有深灰色的淤泥,也有堅硬的花崗岩,還有砂質土層。

  不論是盾構掘進,還是車站施工,所有異常情況第一時間都彙總到傅鑫暉這兒。每到這時,他總是帶頭下基坑,進入悶熱潮濕的隧道里排查故障,給出專業的技術解決方案。問題沒有妥善解決,他堅持不離開。下班以後,傅鑫暉仍然選擇繼續“泡”在工地上,總結當天施工情況,並協調處理各種問題,忙碌到晚上十一二點回家是常態。

  作為地鐵施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的骨幹成員,傅鑫暉帶領項目團隊已經攻克了100餘項施工難題,同時,通過深化設計管理,累計完成了9項以上的優化。在全體施工人員的努力下,池邊站成為福州地鐵4號線最早一批封頂的車站之一,項目部在去年福州地鐵4號線施工單位綜合考評中獲得第一名。

  1984年出生的傅鑫暉感到最虧欠的,是自己的家人。“每天回到家已是深更半夜,孩子早已入眠,只有早上上班前可以陪他玩一會兒,但家人都對我十分支持。身為福州人,能夠參與到福州地鐵建設中,為市民儘快乘坐上安全、便捷的地鐵出一份力,一切付出都值得。”傅鑫暉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1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温下的勞動者)“地下蛟龍”的掌舵人 - 楠木軒